麦金农:以日本为鉴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03:33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陈黛 发自北京 昨天(1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RonaldMcKinnon)在北京大学题为“东亚货币本位和中国汇率”的演讲中声称,在“高储蓄两难”的形势下,“固定汇率能够使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保持在一个协调增长的状态。”他的说法引起中国几位学者的争议。
麦金农表示,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大多数东亚经济体已经成为国际债权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1999年,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还不到9000亿美元,到了2003年,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达到1.76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存量的58%。 债权国美元私人持有者由于担心货币风险,抛售美元资产购买本币资产;竞争对手也抱怨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是由于债权国货币的人为低估。这导致了债权国面临本币升值压力,并陷入“高储蓄两难”(ConflictedVirtue):若允许本币升值,会引发通货紧缩;若不允许升值,其他国家会以贸易制裁相威胁。在这一形势下,麦金农指出,“固定汇率能够使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保持在一个协调增长的状态。” 他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形势为例说,1985年中美顺差几乎为零,2002年达到900多亿美元,2003年更是超过了10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日本对美国一直存在的约700亿美元的顺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有所不同,200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427亿美元,2003年为586.1亿美元)。 他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的重商主义压力,日元不断升值,但贸易顺差状况仍在继续,最终导致了1996年底日本陷入零利率下的流动性陷阱。以日本为“前车之鉴”,他希望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麦金农明确表示:可信的、固定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能够通过稳定中国国内价格水平、货币工资的增长等弥补国际竞争力的差距;避免像日本那样,由于汇率波动而扰乱货币工资增长的国际调整作用。 就麦金农所言的“高储蓄两难”状况,以及人民币的升值是否会引起通货紧缩或者重蹈日本覆辙,几位学者在演讲结束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对麦金农的大多数理论表示赞同。他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必要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施建淮博士曾经留学日本,他对记者说:“中国和日本有两个根本的不同:首先是中国有资本管制,日本没有;其次,中国是固定汇率,而日本一直是浮动汇率。” 因此,对于麦金农用日本的例子来说明本币升值一定会造成通货紧缩,并且强调日本银行没有失误的观点,施建淮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日本银行放宽货币供给量来抵消升值压力,这是失误的。” 同时,他也不赞同货币工资的调整作用以及人民币盯住美元来控制通货膨胀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目前有大量的资本流动,中国和拉美国家也不同,中国央行完全有能力控制通货膨胀。 施建淮说:“浮动汇率目前对中国来说不太合适。但是不是永远都不调整?如果调整的话,是改革汇率制度还是调平价?麦金农教授坚定地认为哪个都不能动,可是,我们即使无所作为,外面的热钱还是在源源不断进入中国。”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另一位学者沈明高副教授表示,麦金农用日本和拉美国家的经济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状不太合适。他说,尽管人民币盯住美元,但是美元汇率也是浮动的,而人民币还应该有自己的浮动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