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造城(8)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14:59 《小康》杂志 | |||||||||
按照邓小平设计的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必须达到70%-80%。这意味着最近数十年里,中国将有7.2-8.8亿人口需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带来居住、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转变。人类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造城运动”遽然登场。 【进城农民篇】
现在还有点转不过弯来 张文昌住在租来的小屋子里,守着一家小店铺。房屋一共前后两间,后面是住房,跟他在一起的还有他的老伴,前面做店铺。店铺的货架上摆放着油盐酱醋、洗衣粉以及其他的一些杂货。小店所在的街道很宽,属于宿迁的新城区。由于附近是刚修建好的商品房,还无人入主,所以人气不旺,生意冷冷清清。 自从宿迁开始进行庞大的城市扩张以来,宿迁市许多村子的土地就被政府征用了,张文昌家的土地也在征用之列。据说政府会发征地补助,可补偿款不能一次到位,之间总要拖上几天,这让老张很不痛快。不过相比起其他村的人来,张文昌算是比较走运的,他听说邻村的一些村民因为不满意政府的补偿标准,不接受政府的条件,结果住的地方都没有了,只好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 对这种生活的转变,张文昌到现在还有点转不过弯来。以前是农民,一直靠种地生活,现在突然不要种地,变成了城里人,心态上一时不能适应。倒是年轻的儿子对这样的生活比较满意,整天在城里跑来跑去,还说要挣大钱。张文昌的儿子中学辍学后就到城里打工了,每月能挣1000元左右。 老张也经常开导自己,虽然地没有了,但相信靠双手还是可以生活。而且城市里的生活和乡下的生活没什么区别,因为宿迁毕竟还是个年轻的城市。不过,他对自己的未来也有点担心,不知道老了以后怎么办。自己祖上一直都是农民,年老体衰的时候,总是靠几亩薄田度过晚年。可如今土地被征用,如何养老,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老张。 主动去办理暂住证 河南郑州 袁士多 口述 秦俊勇 记录 2000年,已经有两个儿子的袁士多听说郑州在搞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进城来了。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多挣点钱。家里的儿子读书,需要钱。 可是对于不经常出远门的袁士多来说,郑州还不是一个熟悉的城市,能找的工作也只能从建筑业开始。 最初的几个月,袁士多在老乡的帮助下,开始在工地上做建筑工人,每天累得腰酸背痛。月底只有500元左右的报酬,而且老板还扣着半个月的工钱,据说主要是防止建筑工人突然一走了之。时间一长,袁士多干不下去了,身体愈来愈不能承受,而且少得可怜的报酬也让他心有不甘。几经思考,他辞职了。工地上的押金也不要了,反正工地老板本来就没有给的意思。 在老家的时候,袁士多跟人学过木工,于是决定做点木工活。他去找了个牌子,用白漆写上字,开始在街头推销自己,做点零活。但这种活也不是经常有的,有时候需要很好的运气。最后,他决定做弹簧床。在城市的边沿上租了个房屋,然后买进材料,开始加工。从制作到送货都是袁士多自己一个人做,每个月收入一般维持在1000元左右。一年后,他又把妻子接进城里,帮着他一起做。 但是对于属于城市边缘的他们来说,生活总是那么磕磕碰碰,有两件事情让他印象很深刻:一个是查暂住证,一个是罚款。因为送货用人力三轮车,所以经常被交警逮着罚款。他发现那些交警总是逮外地人罚款。当“不幸”被抓着的时候,警察问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你有暂住证吗?”这好像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盲流的主要依据。所以每年他都会主动去办理暂住证。随着他对这个城市的渐渐熟悉,暂住证的问题和罚款的麻烦也越来越少。 手工作坊的业务随着城市的变大逐渐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几年积累下来,袁士多的收入逐渐提高,每个月总能在5000元左右,好的话还能上万。现在,他把两个儿子全接了过来,并且在这里上学。他认为自己已经渐渐融入了这个城市,家里的田地也主要交给父母处理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