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印度洋地震海啸尽管从天灾角度看已成过去,但从其造成的人祸看仍然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巨头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风险研究专家伯兹日前称,据“直觉”估计,海啸灾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逾100亿欧元(合136亿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发生在西方圣诞节后第一天的这场被称为“上帝的愤怒”,经证实已导致超过16万人罹难。另外,海啸把很多在海边工作的当地人和在沙滩享受假期的旅
客卷到海底,因此导致不少人失踪,据此,估计死亡人数还会上升。联想起近几年全球性的天灾人祸可谓不断,而造成的破坏与损失更是惊人。2002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不仅给美国造成了1200亿美元的损失,当年GDP连续两个季度分别下降0.5%,考虑到长期影响,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造成的损失将高达1万亿美元。2003年SARS病毒肆虐,导致我国第二季度GDP下降2个百分点。同年的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造成的间接损失达到1万亿美元,中东地区就高达4000亿,而伊拉克战后重建及包括石油工业在内的经济现代化资金需求估计高达1200亿美元。这种全球性的灾难对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巨大而且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因为它远远超出了单纯经济层面的影响,而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命运和生存的底线。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已日益认识到,战争和冲突破坏的已不是单单当事者方面,而是整个“地球村”,因此,人为造成的人祸可能相对减少。但另一方面,出于一时一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环境恶化,导致出现所谓“天灾”,不仅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而且有相对增加的趋势。这种“天灾”也已经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公共问题。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些原本可以提前预防的“天灾”,由于短期利益的诱惑加上对于灾难后果缺乏充分认识,而最终酿成了实质的“人祸”。就这次印度洋海啸来说,对于损失最为惨重的印尼,据报道有关方面提前已经预测到海水的异动,但可能地方更多地顾及旅游业的损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他损失较为惨重的不少印度洋周边国家,很多没有加入国际海啸预警组织,管理上缺少预警机制,技术上缺少预警装置系统。美国沿海近年来飓风接连不断,日本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但所受损失几乎降到最低,恢复得也很快,与他们完善的灾难预警系统和强大的防备灾难能力不无关系。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天灾或许难以避免,但人祸却可以尽量减少,从而有“灾”但无“难”。基于此,所谓的“灾难经济学”不妨对灾难造成的负经济影响加以研究,看看对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尤其是对“有灾无难”的终极命题应找到一个合理的经济学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