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中油储” 石油储备拷贝“汇金”模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8日 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陈挺 王康 实习记者 曾蓉蓉 北京报道 迷雾重重的第四次中国石油工业体制改革,近日似乎“柳暗花明”。 9月初,石油界传出消息,中国石油储备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油储”)再度酝酿筹建。消息称,中油储将可能借鉴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模式,负责具体经营和管理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解决石油战略储备的“产权虚化”。 同时,更大变革也在酝酿。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在全面开放石油市场的基础上,将改变目前市场无偿准入机制,通过有偿准入方式来筹集资金,解决我国总投资高达1000亿的石油战略储备建设资金需求——目前,一个与此相呼应的举动是,国土资源部已经着手进行石油勘探环节的市场化改革。 而对于即将成立的上海石油交易市场,专家建议将其改造成一个OTC场外交易市场(如国际能源交易市场ICE由壳牌石油、BP、埃克森美孚、摩根士丹利、高盛等七家石油和金融巨头联手发起)。这样,中油储一方面将负责建设和管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另一方面,在上海石油交易市场上,将作为一个大的做市商,吸引和引导市场交易;并通过石油现货远期交易和期货、期权交易等运作方式,以金融杠杆来影响国际油市。 中油储模式再获青睐 9月9日,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年初传出的欲筹建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事宜,目前仍未获得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据称,延迟的原因可能是石油体制改革思路正在进行重大调整:国家将成立独立的石油运营机构——中国石油储备总公司,来专门负责国家战略储备石油油库的建设、管理以及储备油的具体运作。 据该发改委官员介绍,早在2003年年初,筹建中油储事宜一度曾在各部委之间进行过讨论,但此后一直没有新的进展。原因之一是对国家战略储备石油(以下简称:“储备油”)的功能定位存在争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梁仰椿博士接受采访时认为,储备油应该以保证供给为主,调控市场和价格为辅。据记者了解,四大石油公司的人士也倾向于这个观点。所以,按照这种“供给派”的思路,更多倾向于成立“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或者“国家石油储备调节中心”之类的管理机构。 而国务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小组”的一位院士成员认为,现在所谓的“石油安全”问题,不是供给安全,而是价格安全。“因为全球的石油生产是略微供大于求,所以供应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看你以什么样的成本获得。所以,石油战略储备并不是建几个库、把油放进去就完事了。而是要像国际能源署一样,要灵活地利用库存增减,不断引导和调节市场需求和油价涨跌。” 按照国际惯例,石油的物理特性也使得储备成为动态管理过程。9月14日,原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副主席Daniel Carr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石油是储存期相对较短的商品,所以储备油需要不断地更新库存。” 目前,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工程建设由设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石油储备办来负责。但是,储备办并不参与具体的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业务。这种业务由国家发改委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指派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国中化集团三家来承担。 业界分析称,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目前这种只负责行政指令、不参与经营和算账的做法,将会导致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在实际运作中,形成各大公司“各自为战、产权虚化”的现象。 更棘手的是,由于现在中石油、中石化等几大石油公司已经是在海外上市的公众企业,而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与国家储备的公共责任,并非完全一致。 “如果中国的储备油没一个具体负责的经营主体,加上国内又没有比较统一和规范的公开交易市场。储备油就很可能会成为石油企业获取国家行政资源的一个借口。”欧洲金融工程公司总经理何捷认为,“因为,这些储备油在更新库存置换时缺少公允的价格可以衡量。这储备油究竟值多少钱?双方怎么算账?如果不算账,当企业赚钱时,就会把收益算做是自己的;亏了,就算国家的。但如果政府说多少钱就算多少钱,那不就是行政命令了吗?这就会跟市场脱节,是起不到引导、培育市场作用的。” Daniel Carr介绍,对于储备油的控制和操作,在美国则是有章可循的:“美国能源部专门有一个机构来经营这个事情。他们是把储备油当作一种资产,交给市场去运作。当商业公司来借油时,我可以把油借给他。但是借出1桶,他还回来时,就不是1桶,而是1.3桶。也就是说他要付成本。同样,各大石油公司之间也可以进行竞价,你出价1.3桶,我就出价1.4桶,价高者得。这样,储备油会不断实现库存更新,而且是在不断增值的。” 而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一期工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地上地下油库模式之争、安检工作屡次被否、工程多次延期等等,已经开始暴露了目前这种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凡此种种,迫使高层在成立管理中心还是中油储的争论中,倾向后者。 市场有偿准入之辩 进一步的消息称,目前正在讨论中的中油储的资本金筹集方式,有二种设想: 一是将中石油、中石化等四大石油公司的国有股无偿划拨给中油储,这样将四大国有石油公司的股份集中起来,可以更好地统一协调各大公司经营与生产,尤其是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的开发活动。这一思路获得了以原石油工业部领导为首的一派的支持。但反对者认为这有悖于市场充分竞争的改革初衷。 另外一种思路是实行市场准入收费制度,这部分收费用来作为中油储的资本金(日本政府则通过立法,规定商业石油公司须将一定比例的商业储备无偿划归政府所有)。因为中国的石油行业无论是在勘探开发、石油炼化、成品油流通,还是在原油、成品油进出口贸易权上,实质上都实行发放经营牌照等管制方式——只是都发放给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这种因为企业所有制而产生的“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差别,正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压力。 “因为这是资源型行业,跟土地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小组”的院士分析道,“因为按照现状,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把市场准入的权力无偿给予了几大国有石油公司,行业的准入管制实际上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负责执行。所以,这些企业以政府垄断获得了超额利润,但又不愿意负担起作为一个政府管制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该院士给出的一个例证是,在此前开展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模式争论中,几大石油公司都反对像日本一样通过立法,强制将其一部分商业储备作为国家储备。石油公司的理由也很充分:自己已经成为一家“以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根本任务的‘企业’”。 所以,据知情人士透露,高层更偏重于选择后一种思路。 可以预见,新方案的出台,将改革目前行政垄断制度下部分企业免费入场的格局——在放开市场的基础上,从勘探、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实行有偿准入制度。这等于现有的所有石油业大公司今后都将要付出不菲的“门票”,来换取市场准入。 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进行石油勘探环节市场化改革的方案研究和设计,目标之一就是改变目前登记制度、几大石油公司几乎等于免费“拿地”(即获得油气资源区块)的政策,实行市场化公开竞争拍卖。 用“市场”调控价格 在全面放开市场后,如何才能发挥石油战略储备对市场进行调控的作用,以及如何才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增加中国的话语权?这是设计者所遇到的一个难题。 “有了经营实体,还要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公开交易市场。这样的集中交易才能调节市场。现成的选择是,可以将四大石油公司正在筹建的上海石油交易市场改造成像ICE(国际能源交易市场)一样的OTC市场就行。”何捷介绍。何捷曾担任中化香港石油公司总经理,并参与了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合约的主要设计工作。 对此,何捷提出的解决思路是:“第一,在上海石油交易市场建设上,中油储一方面可以作为发起大股东,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规定国内的国营石油公司或者所有参与者某一定量以上的大宗交易,都必须提前一定时间到上海石油交易市场来登记和招投标。第二,中油储还可以作为大的做市商,将公司的储备油的采购和抛售全部在这里执行。这样,这个市场上就等于来了一个大买家或者大卖家,有了大的做市商或庄家,市场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目前,国内石油产品流通基本上是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系统内部循环,这两个分割的系统都只在内部进行隐性交易。而通过公开、集中的交易方式,就等于把国内绝大部分石油交易集中到上海石油交易市场来了。这样,国内市场的交易状况就可以通过这个市场真实地反映出来。 而国际各大石油市场之间的联动性,使得国内的行情自然会对它们产生影响力。按照理想的模式,到时候,只要国内大的做市商在境内市场一有动作,自然可以影响纽约或伦敦市场。 “这样就像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公开操作一样,只要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稍为动那么一点点,市场自然会发生调整。中油储也要发挥同样的作用。”何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