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日东海油气资源争端祸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 14:4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陈挺 北京报道 激化开始于6月23日。 当天,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带着海上保安厅的官员和资源能源厅的勘探专家乘坐海上保安厅的直升机,飞到东海上空“中日线”日本一侧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
6天之后的29日,中川昭一对外公开表示,“日本政府已经决定于7月上旬派出海洋调查船只前往东海海域的‘日中中间线’日方一侧开展海底资源的调查工作。”据日本《产经新闻》的报道,6月30日,调查船已经完成了出航准备。 对于日本的一系列做法,中国很快作出了反应。 6月30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对日本派船之事表示“严重关切”。 7月1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主持例行记者招待会时指出:“中日双方在东海划界问题上的确存在争议。中国方面的立场是,双方应通过谈判解决有关问题。希望日本方面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能够从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出发,不要采取任何使事态复杂化的言行。” 两国能源争端开始升级。 信息误导? 事件起因于日本《东京新闻》。 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日本一所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所谓“调查”。次日,《东京新闻》连续刊出了《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述评。 这些文章指称,我国“春晓”天然气田的位置距离日本单方面划定的所谓两国东海“中间线”只有5公里,和1998年建成的平湖气田相比,距离向东一下子靠近65公里,惊呼“中国在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 而《东京新闻》这几篇报道面世的当天,日本数百个网站对其进行了转载,结果挑起了一些不明就里的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有的媒体甚至还批评日本政府“反应迟钝”、“有损国家利益”,不少人还给相关部门发去了抗议信。 随着日本政府中的一些有目的的政客和强硬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事件开始逐步升级。 而在此之前,日本曾多次利用外交渠道要求中国提供春晓气田的有关数据,但春晓气田的开发商包括欧美的大石油公司,中方无法单方面答应将涉及商业机密的有关数据提供给日本政府。 “这事十多年了都相安无事,突然发生这种变化,可能是日本得到了这方面不完全的资料信息。”有权威人士表示,因为在日本《东京新闻》报道中,把东海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等同于黑海油田的储量,预计达到了72亿吨,而且储量的大部分在“中间线”靠近日本的这一方。“这绝对是误导!” 联合开发是国策 6月21日,中日两国外长在青岛召开会议,会上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提议,中日两国“双方搁置分歧”,共同开发东海资源。但日本方面没有作出明确回应。 有媒体认为是“由于日本在这方面没有投入人力,即使合作,日本认为自己除了拿钱,没有其他有效地保护日本利益的方法,况且出钱只是帮助减低中国方面的商业风险。” “一般海洋船进行调查,是进行石油地质勘探的第一步,而实际上的工作是进行钻探。从调查到钻探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过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张抗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调查船来一下,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离最终地质资料的取得还差得远呢。” 7月2日,记者致电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咨询,有关人士也表示,争议事件“对中海油的工作没有影响。各项工作仍正常开展。” 作为东海春晓气田的勘探作业者———任新星公司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抗曾参与春晓前5号井的勘探部署工作。据张抗介绍,其实以前双方沟通和合作是很顺畅的。 “对所有的争议,我国政府都是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至于怎么联合,那就来谈判。谁也不要采取谈判以外的动作,破坏现状。对于东海问题的处理,要以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为前提。张抗认为。 对此,日本《朝日新闻》也指出,在海上划定界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共同开发”是一个现实的解决之策。这么做,不但能使中国确保能源安全,还能避免日中因争夺中东石油而导致石油提价事态的发生,同时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也有好处。因此,希望日本政府能够在经济越来越互相依存的时代,对东海资源开发问题看得更宽些,更远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