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东北——新经济增长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 19:13 《中国工商》

  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逐步落实,将进一步助推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预计2004年,东北经济增长率将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2003年,东北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工业提速、投资增加、消费稳定、居民收入提高的良好态势,全年地区经济增长率超过10%。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上网看新闻?你落伍了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决策的逐步落实,将进一步助推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预计2004年,东北经济增长率将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如此“牛势”,不禁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行进中的东北三省。

  利好

  东北地区是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东北三省共有城市90个,占全国的13.5%,其中,5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比重分别占全国的21.6%和22.9%,50万人以下的城市数占全国的12.2%,到2002年底,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28个百分点。相对高的城市化水平为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提供了条件。

  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基本实现小康。2002年,东北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8:49.7:37.5,三次产业结构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51.8:33.7)。其中,辽宁和黑龙江的产业结构更是达到了10.8:41.8:41.4和11.5:55.9:32.6,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2002年,东北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60元,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区域之一。辽宁和黑龙江省的人均GDP分别达到12986和10184元,分列全国第8和第10位,吉林省列第13位。2000年东北地区小康生活水平综合实现程度为9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与全国一样都已基本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分别实现了小康水平的96.5%、91.7%和97.8%,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7、2.8和5.3个百分点。相对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经济恢复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九五”期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年均增长速度为10.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在全国增加的30925.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东北三省占12.3%。2000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已达l0.9%,比“八五”末期的1995年提高0.8个百分点,扭转了经济总量增加幅度落后于全国经济总量增加幅度的局面。进入“十五”时期,东北三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1、2002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9%和10.1%,年均增长9.54%,比同期全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近2个百分点。到2002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06%,已经接近1990年11.88%的水平。经济发展重新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无疑增加了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动力。

  此外,东北三省具有基本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很大,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发展区域经济的人文、地理和产业基础,为加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困境

  经济体制的转换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任重道远。东北地区是计划体制实施最完善的地区,国有化程度也比较高。1970年,辽宁省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空前绝后的91.5%,到2002年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重仍占19.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占62.4%。在如此基础上进行体制转换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难度之大不言而喻,经济发展所受的制约与束缚也十分严重。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的根本原因。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艰难,就业形势严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地区建立了以自然资源开发与机械化为主的工业体系。进入90年代,这种体系本身就落后了,再加上长期只重索取不重积累和改造,使得多数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另一方面,东北地区传统的资源型产业丧失比较优势,煤炭、黑色金属、石油等资源面临全面枯竭和开采成本上升,使建立在这些资源基础上的东北地区原材料工业日益陷入困境。又由于在80年代丧失了发展轻型工业体系的机会,缺乏后续替代产业,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缓慢。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遇到了诸如社会保障体制落后等体制因素的严重制约,更使结构调整举步维艰。2002年,东北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由1990年的40万人增加到141万人,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10.5%提高到18.3%。安排就业,解决更多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成为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投资供给不足,财政拮据。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经济实力的下降,再加上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使东北地区投资面临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1980-2002年,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比全国低2.5个百分点,1990~2002年,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比全国低4.4个百分点。投资供给不足:一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投资供给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是经济体制的落后也使东北地区难以吸引来自市场的投资;三是东北地区自身的财力难以提供更多的资金。2002年,东北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8.74%下降到4.2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748.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471.6元)的50.8%;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11.6%下降到6.9%。东北地区的许多地方财政变成了“吃饭”财政。

  创新

  思路突破区域化。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规划和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为此,除了中央从全国的角度规划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东北三省应从东北地区的共性与本省的个性的结合上作好各自的发展规划,并作好规划的衔接工作,使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形成产业集中、体系完整的生产力布局,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有利于形成规模适度、整体竞争力增强的产业结构,减少区域内的重复建设,尽可能避免产业趋同的现象,也可以突破由于地域狭小而造成的结构调整的局限性。

  操作突出市场化。按市场经济法则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对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东北地区十分重要。发展什么,淘汰什么,要看有没有市场;有市场,还要看有没有竞争力。有市场,有竞争力,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都可以发展。在项目选择、实施过程中,政府引导企业,企业运作项目,项目吸纳资金,资金源于市场。在调整和改造的微观活动中,应更多地突出企业的主角位置,各级政府在营造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做好服务。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按市场经济要求经营、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二是有利于政府防腐倡廉,减少“寻租”现象,根除滋生腐败的温床;三是有利于防止政府背新“包袱”。

  手段突出信息化。信息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重要手段。老工业基地“老”就老在装备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陈旧,而关键问题之一是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落后,信息化水平的落后。因此,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中,应坚决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强调的是,新型工业化“新”就新在它是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进入历史发展进程的现实环境中实现工业化,是在孕育、成长着信息化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工业化。由于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特别是制造业在东北经济中的决定性地位,应该将制造业的现代化作为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切入点。

  趋势

  2004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处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之中。特别是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不仅会吸引外部对东北地区的关注,更会进一步激发东北地区亿万人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心。因此,2004年的东北地区经济将继续承接近几年的良好发展态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速度,预计经济增长率将在10.9%左右,比上年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将是拉动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可增长11.9%,与上年增幅基本持平;第三产业将恢复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预计增长10.7%,比上年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辽宁继续保持其在东北地区的领先地位,2004年辽宁经济增长率很有可能超过11%,连续第三年增幅超过两位数;黑龙江经济增长率也将在11%左右,吉林省也能大体保持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人均GDP将突破万元。东北正在悄然地向人们展示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强大力量。

《中国工商》杂志特供新浪财经特别策划:

2004地理中国

珠三角——CEPA助推第一引擎

长三角——融合中的错位交响

京三角——优势难挡

东北——新经济增长极

中部——凹陷之危

西部——忧思中提速

一方经济一方人

北京商人 对政治一往情深

广东商人 以钱为人生第一要义

西安商人 骨子里透着自负

东北商人 讲义气重交情

上海商人 精明之至

武汉商人 逞能好面子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