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超的忧虑在于,这个企业至今仍没能建立起良好的退出机制
文/本刊见习记者张刚
三个果敢的判断
自认为“比较保守”的付超,1986年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所电化学室,自此的7年时间里,付一直从事研究工作。对付超形成首次冲击的,是1993年电化学室开始转向产业化,他也开始转而从事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
但是,付超当时选择的镍氢电池材料项目,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很多专家乐观地估计,中国大陆市场对镍氢电池最终的需求量会是2000万元的市场规模。付超则持不同看法,他和他的创业者也对国际国内市场以及此项技术本身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认定2000万远远不是最终的规模;付超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启动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后来的结果,是付超的预测胜出专家的声音,从1993年至1996年初,他们的资产规模就由最初的10万元迅速达到900万。
金昌普成立1年后的2001年,其所生产的发泡镍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达到1亿元,这跟专家当年2000万规模的预计相比,已经是翻了几番!付超乐观地估计:从现在来讲,金昌普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规模肯定就是2个亿,而且,也不是发泡镍这种单一的产品。
这个估计又不是空穴来风。找上门来的日本三洋,就给了金昌普一个产品国际化的机遇。谈及日本三洋,付超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说实话,当时金昌普对前来洽谈的三洋和住友不是太重视。”原因是,金昌普的产品仅在国内市场就供不应求,定单排得满满的;付超举例说,大年三十车间才休息4个小时,即员工看春节晚会的晚8点到12点,其他时间整个设备都是满负荷运转。
后来,金昌普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日本企业主动找上门,二是公司需要国际化。如今,一直用本土产品的三洋,已经开始首次使用金昌普的产品,而且,这还是其第一次用中国的产品。
其实,今天发生在金昌普的事情,尤其是国际化战略,同样没有离开付超的判断。差不多是4年前,在中国距离WTO还遥遥无期的时候,付超就认为,中国将来会是一个“世界制造工厂”,包括电池、基础材料的制造,都要在中国进行。
一个盛世危言
付超和他苦心经营的金昌普,似乎一直生活在鲜花与赞誉之中;鲜花自然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必然,种种的赞誉自然也非阿谀之辞。付超在享受着成就感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自己头脑的冷静,他一直认为金昌普奉行的是稳健企业发展之道,就是明证。
与人们一贯以为的“文人相轻”、“可共创业而不能共守业”相反,对金昌普比较了解的人认为,这个能够顺利发展至今天,与其核心层的稳定不无关系。其实,这既是付超得意的一点,又是他比较担忧的一点。1993年初始创业时的四个人如今都在,且合作十分愉快,付超历数家珍地介绍说,“朱彦文,他现在是公司董事,另外是我们跟澳大利亚合资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另外,李生春,他是我们下属事业部的副总,还有王石军,是我们物业管理部的经理。”付的忧虑在于,这个企业至今仍没能建立起良好的退出机制。
与之相对应,付超始终有这样的一个担心:他认为自己的对手并不能打败金昌普。如果金昌普失败了,原因可能就在公司内部。接受记者采访前一天晚上,付超写的总结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一个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发展到今天,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应该是人力资本的价值问题。
在金昌普公司,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付超介绍,“我们的大股东,包括我们这些人,都是从中科院金属所出来的,在中科院的一百多个所中,金属所的实力应该是数一数二的;比如说,金属所培养了很多院士,大概有近30个院士。另外,金属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很大。”这样令人艳羡的背景和令人垂涎的人才,当然会使金昌普的产品具备“高含金量”,但是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再要求大家只讲奉献而不谈回报,我觉得在目前这个社会是不现实的。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公司发展起来了,该给员工什么样的待遇,是首先应该考虑的!”
为此的努力也是一直没有停止。金昌普是第一个提出并实行“对科技人员的奖励,直接量化为发起人的股份”的。酝酿上市时,付超琢磨,这些年来一直给公司做贡献的科学家们,能不能在股权上有所体现?而此前其他公司的做法,无非是让他们出钱买股份,以资奖励。付提出这个观点后,就进行了资产确认。财政部认为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先例,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做;付超据理力争,“高科技企业发展中,这应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财政部与证监会在研究了3个月之后,最后认定可行,并批准了金昌普的资产确认。付超对此的评价是,这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付超有这样一个理念:既然自己是搞科学出身的,这就要求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不能弄虚作假。他隐含的意思是,只有认真地对待自己和自己的企业,创新才会永无止境。
人力资源需要创新同样需要良好的沟通。“我记得世界500强有个调查,就是他们的老总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结果是很多人认为沟通是第一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我跟员工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付超这样说。
想好了就做。2001年6月23日,当金昌普新聘人才到位时,付超给他们讲的第一课,内容就是以沟通为主的导向培训。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金昌普在2000年对外公开的公司宣传材料,还在声称自己拥有1200名员工,如今,付超给出的答案却是“不到800人”。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