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引进带来的增长已很有限时,莱宝果断地开始自主研发
文/本刊特约记者何禹欣
1992年,莱宝成为国内首批引进ITO导电玻璃(注: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氧化铟锡导电玻璃是液晶显示器/模块的关键材料,通过溅镀技术使一片空白玻璃具有导 电的特性,其技术衡量指标是溅镀后玻璃的“透明度”与“导电性”;同时,溅镀后能够成功切割多少块小型导电玻璃,则是制造商竞争力的标志)生产线的企业之一,由于莱宝的外方合资者是在光学制造领域颇负盛名的德国莱宝公司香港分公司,莱宝拿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立式连续镀膜生产线。几年之后,各地的导电玻璃厂纷纷林立,截至1998年,全国的导电玻璃生产线已达20条,每月总生产能力约450万片(14"x14"),而市场需求量为每月300万片。
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高鸿锦分析预测,“导电玻璃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售价下滑将长期持续”。
面对低潮,莱宝果断地通过并购同业增强竞争力。1997年,莱宝控股(51%)成立秦皇岛莱成电子有限公司;1998年,莱宝控股(51%)浙江金徕镀膜有限公司。对两家控股企业,莱宝都采取了统一生产指标、经营管理的方式,并实现了产品统一营销。根据莱宝网站公布的数据,莱宝总资产已从原始投资800万美元增值为1.5亿人民币,氧化铟锡导电玻璃年生产能力1000万片,抛光产品年生产能力50万片,已站在国内同行的领先位置,不仅成为外贸部、科技部首批确定的全国166家“重点出口企业”,并率先通过ISO9002认证。
尽管依靠内治外联,莱宝避免了泯然众人的命运;但毕竟已达到了原有技术的增长极限。当初的合作者德国莱宝已经在国内全面发展自己的投资企业,和深圳莱宝无多关联,更谈不上后续支持。纵观海外市场,日本产品仍然占据着高端领域,就连已成为LCD全球生产量第一的台湾也必须倚赖日本出产的LCD面板。
深圳莱宝似乎已到了“此去无多路”的境地,但是莱宝还是选择了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攻克导电玻璃的前沿领域——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而且此产品成了当年莱宝争上二板的一个重要筹码。彩色滤光片占有TFT-LCD面板总成本的30%,前景可观,但技术难度也相当大,在大陆属于空白领域。台湾几大家TFT-LCD制造商中,除了奇晶光电已经自行投入彩色滤光片的制造外,其余都直接向日本引进生产。为了避免被日后受制于人,莱宝一边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信息产业部合作攻关,一边从日本引进设备技术。
据莱宝总经理王亚俊估计,彩色滤光片首期年产即可达33万片,年产值为3300万美元;再加上另一个也属填补国内空白的电阻式触摸屏项目,莱宝今后的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