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滚动新闻 > 石油价格 > 正文
 

石油和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8:09 中国证券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项目组

  内容摘要:2005年国内石油和成品油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比2004年明显减缓。受国际油价高涨和国内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国内油价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行业效益走势产生分化,利润向上游开采业转移。在国际油价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逐渐提上日程。

  油品需求增速同比大幅减缓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7987.24万吨,同比增长5.55%,其中:柴油消费量为5242.51万吨,同比增长8.48%,增速明显快于煤油和汽油,煤油消费由于航空运输的发展也增长较快,1-6月份消费量达515.86万吨,同比增长5.29%;汽油消费由于汽车保有量增速放缓而出现了负增长,1-6月份消费量仅为2228.87万吨,同比下降0.68%。

  从全年需求形势看,以下因素将决定成品油的需求增长态势:(1)宏观经济继续保持着较快增长,与成品油消费密切相关的钢铁、有色、化工及交通运输行业等均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2)汽车工业发展虽有所放慢,但规模较大,机动车保有量还将以17%左右的速度扩大;(3)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鼓励政策将使今年农业继续保持繁荣向上,并带动农业用油稳步增长;(4)2005年电力供需紧张形势总体上将有所好转,电力缺口将由2004年的3500万千瓦缩减至2000万千瓦左右,发电用油会有较大减少;(5)国内成品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国内成品油的消费。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今年我国成品油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比前两年会有所放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成品油需求模型”预测显示,2005年全年原油需求量将达到3.18亿吨,同比增长9.7%;成品油需求量为1.74亿吨,同比增长8.43%,低于去年19.8%的增速。其中:其中,汽柴煤油的消费量分别为5165.42万吨、11141.54万吨和1103.92万吨,增幅分别为9.76%、8.27%和4.11%,全年柴汽比为2.16。

  资源增势减弱,供应趋紧

  今年前五个月我国成品油资源增势明显回落。1-5月原油的净增资源量(本期生产+进口-出口,下同)为1244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0.7个百分点;主要成品油的净增资源量为8923万吨,仅增长1%,回落高达26.1个百分点。

  1-5月份石油资源增势减弱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攀升,价格又持续走高达到历史最高位,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进口的积极性,使进口资源有所减少,而出口则大幅攀升。据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1-5月共进口原油5230万吨,同比增长5.1%,增速比去年同期减慢达32.6个百分点;成品油进口1275万吨,同比则下降20.6%,而去年同期为增长58.9%。与此同时,出口量出现大幅攀升,其中原油的出口量达到269万吨,由去年同期的下降31.9%转为上升5.4%;成品油出口量为640万吨,更是由去年下降24.8%转为上升53.1%。

  二是受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炼油企业生产越多可能亏损就越大或盈利有限,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加上个别企业设备检修等因素影响,使生产量增长大幅回落。如1-5月份,我国原油加工量完成12040万吨,同比增长7.4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达9.8个百分点;主要成品油产量完成7106.97万吨,同比仅增长7.4%,同比增速也回落9.5个百分点。

  进入4月份后,随着农业春耕及基建项目全面开工和柴油运输车的大量增加,柴油资源紧缺局势更加明显。如4月份柴油表观消费量为924.66万吨,而产量和进口量仅为872万吨,还有53万吨的缺口则只能由库存来弥补。5、6月份柴油库存继续减少,不少地区的成品油库存开始逼近警戒线。

  近几年受资源限制,我国原油生产一直保持2%以内的速度平稳增长。估计今年通过积极开发新油田扩大产量,原油生产增速略会有所加快,全年产量可达到1.83亿吨,增速为4.1%。在这样产能条件下,要保障3.18亿吨的市场需求量,仍大约需要1.35亿吨进口资源。也就是说,2005年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继续扩大,超过2004年40.5%的水平。因此,进口资源能否持续稳定供应是保障市场稳定的关键。2004年全球原油供应量为8240万桶/日,是197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基本保证了市场需求。估计2005年全球原油供应仍可基本得到保证。一是欧佩克主要产油国还将充分利用仍处在高价区的时期积极生产;二是伊拉克生产逐步恢复;三是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将继续扩大产能,以占领市场赚取更多的外汇。另外,我国积极与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建立能源贸易伙伴关系,加紧输油管道的建设;中国石油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并购、合资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拓展石油资源。因此,国际资源应该能够基本满足中国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市场供需形势可保持基本平衡。但是,不排除一些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比如战争、暴乱、罢工、自然灾害等造成供应短缺的可能性。

  成品油方面,预计全年的产量略高于需求量,大概在1.75亿吨左右,但是,受炼厂装置局限,国内炼厂的柴汽产出比很难突破2.0,低于需求柴汽比,因此,资源的结构性紧缺仍然存在,仍需要进口柴油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

  全年油价将保持高位运行

  从2003年末开始,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国际原油价格先后在2004年5月11日和10月22日突破40美元/桶和55美元/桶,形成了两个油价上涨高峰。随后油价回落到45美元/桶左右并持续到05年1月,从2月中旬开始,油价再度飙升,并于3月15日再次突破55美元/桶,之后在5月份油价略有回落,6月份再度发力,并且直逼60美元大关。根据EIA公布的油价,21日纽约WTI原油现货价格已经达到58.90美元/桶,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也达到了57.36美元/桶。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油价时代。

  国际油价的大幅飙升,对国内油品价格形成巨大的压力。2004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历了3次调整,国内成品油的批零价格也不断刷新纪录。而2005年的调整更加频繁,发改委分别在3月23日、5月10日、5月23日、6月25日、7月23日对成品油的价格进行了调整。目前,全国成品油市场柴油批发价在4300-4500元/吨,而汽油批发价则在4700-5100元/吨,同比涨幅均在16%左右。

  从全年价格走势来看,一方面国内能源及运输紧张状况仍未完全得到缓解,区域性、结构性的资源紧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国际油价在上半年就持续攀升至历史高位,预计下半年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在5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据此估计,今年我国成品油价格总水平将会呈现稳步攀升的高位运行态势。

  行业效益分化加剧

  国际油价的高涨,带动了上游开采业利润的增长。受国内需求拉动和油价上涨的影响,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增长指数一直保持上升态势,效益指数也稳步增长,二者均处于高景气水平。据统计,1-5月份,全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销售收入2133.83亿元,同比增长38.5%;利润总额达到1059.2亿元,同比增长69.1%;利润率为0.5左右,行业效益空前高涨。

  与此同时,处于下游的石油加工业效益则呈下滑之势。进口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炼油厂炼油成本上升,但是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调整滞后于国际油价,成本传导滞后,造成石油加工业利润急遽下降。虽然石油加工业景气指数不断上升,但是效益指数却明显下滑。据统计,1-5月份,石油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810.79亿元,同比增长36.0%;利润总额为-27.9亿元,同比下降了124%;全行业亏损严重。

  展望全年,由于油价高位运行的态势仍将维持,因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效益景气仍将维持较高水平;随着发改委调价机制的日益灵活以及成本的逐渐下传,石油加工业的效益景气将会有可能反弹;但上下游行业的效益分化的格局将不会有大的改变。

  加快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步伐

  中国成品油表面上看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但实际上,参考纽约、鹿特丹和新加坡油价确定国内石油产品“基准价格”,从时间上看,晚于国际市场一个月,从价格机制上看,油价仍由国家制定。因此,中国油市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而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国际油价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弊端日益显现:

  首先,由于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扬,国内油价相对稳定实际上只体现为分次调价,但分次调价并未减少油价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其次,目前国内油价调整存在1个月左右的滞后期,在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油价调整滞后不利于油品供应的稳定。从生产环节看,国际油价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会降低炼厂的盈利水平,导致炼厂的生产积极性不足,从而对成品油市场的及时稳定供应产生不利影响;从流通环节看,油价调整的滞后给投机行为制造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人为造成成品油供应紧张。

  因此,在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应尽快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石油价格调整频率,并在竞争相对充分后,完全放开油价。同时,中国也应该加快推出成熟的油品期货交易,形成标志性的地区市场价格,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和成品油需求增加,油品供需波动也充满更多不确定性。成品油市场管理已不能仅局限于以前的应急性调度和监控。因此,可以尝试建立成品油市场监测分析制度,每个季度,进行例行市场分析。通过跟踪国际、国内成品油价格走势,及时抓住最新的形势,保证成品油的调度和供需的平衡。

  执笔:杨建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

  马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