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融资券升温 银行开始躁动不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10:16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陈继先 上海报道 目前债市资金充裕,主要债券品种收益徘徊于历史底部,无疑为短期融资发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短期融资券借产品创新“登台亮相”后,便成为债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被市场和监管层寄托了较多期望。然而,商业银行面对短期融资券的心情却很复杂,挑战和机遇一并摆在了他们面前。
银行整体的压力 短期融资券对银行总体而言是“利空”,道理很明显,优质客户本来就是银行贷款发放最为信赖的对象,现在却有部分客户的融资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来解决了,即便银行全部包销了这些债券,总体收益也降低了一半左右。某国有银行人士向记者感叹,银行经营压力越发大了,面对短期融资券带来的挑战,还需要深入研究相关对策。 当前银行最普遍的、能够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的做法就是主动出击,担当主承销人。 在已发行短期融资券中,除了两只券商的短期融资券采用招标方式发行外,其余都是簿记建档这种私募的发行方式,这种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主承销人的利益。 银行的机会 在首批六家公司的短期融资券发行上,几大银行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作”。即几大公司原有的主要贷款机构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主承销人、簿记管理人。但有迹象显示,情况开始变化了。变化源于中国联通100亿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承销人为光大银行。公司董秘劳建华向记者证实,光大银行并不是公司原来的主要贷款银行。据说,以前光大银行与中国联通合作也并不多。至于光大银行究竟从谁的手中抢到了这个“香饽饽”,公司拒绝透露。 某银行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一般而言,企业有一家基本开户行和多家普通开户行。通过担任主承销人,原来游走于合作边缘的普通开户行加深了与发行人的关系,乘机拓展业务范围,甚至有可能实现身份由次到主的转变。因此,合作银行更有积极性向企业推销短期融资券发行计划。一旦成功,就相当于把以前分担的贷款业务集中到自己手里,只是换成了短期融资券,最终收益远远大于作为非主要合作银行而分得的贷款项目。 在后续欲发短期融资券的公司身上,似乎也能看到这一点。消息人士透露,路桥建设3亿元短期融资券主承销人已确定为招商银行,此行也并非原来的主要合作银行。而马钢股份公布了短期融资券发行意向,但还在多家银行间精心选择主承销人。近期拟发短期融资券的公司还有火箭股份、哈药集团和中国神华。 银行竞争格局是否会变 众多银行显然注意到短期融资券带来的市场机会,一些券商也争抢着分得一杯羹。据悉,继133号文件后,央行近期又发布174号文件,公布了第二批短期融资券主承销机构。 截至到目前,具有短期融资券主承销资格的有工行等11家银行,同时也允许中金、国泰君安等7家券商参与承销。银行显然具有短期融资券承销主导权。四大国有银行机构众多,也拥有较多的优质客户资源。拿到了牌照的中小股份制银行是否会借短期融资券的主承销机会再次上演从前“抢地盘”一幕,从而引起银行竞争格局的调整? 统计发现,建行主承销华能、国投两家公司60亿短期融资券,中行主承销国航一期20亿的融资券,农行主承销中铝20亿,工行主承销振华港机12亿,光大银行主承销五矿发展和中国联通共117亿的短期融资券。截至目前,光大银行无疑成为了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的领跑者,这让市场颇感意外,也极大地鼓舞着新批6家股份制银行“摩拳擦掌”。 对此,某国有银行人士表示,担心肯定是有的,但并不惧怕,机会对双方而言都是均等的,国有银行“守住后院”的同时也会“主动出击”。有些中小银行则十分谨慎,认为可能有些机会,但总体竞争格局不会改变。兴业银行人士分析说,从中小银行与四大国有银行的竞争来看,尽管在过去的发展中小银行是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手中争夺客户资源,但四大国有银行的强势地位只能说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削弱,企业不仅要考虑融资问题,而是寻求全方位合作。而光大银行一位人士也表示,企业要考虑多种融资方式,好企业并不是说所有融资都要通过短期融资券来解决。并且,短期融资即便铺开了发,也无法替代贷款这种间接融资的主力地位。国有银行地位可能还无法动摇,但国有银行之间、中小银行之间的位置排序可能会因短期融资券业务发生了变化。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