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西兰先驱报报道,新西兰乳品巨头恒天然在对2012年9月产100个样本的检测中发现,有10份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及部分奶酪粉中存在“极微量”双氰胺残留。
雅士利、雅培、美赞臣、惠氏等奶粉企业均是恒天然的合作伙伴,甚至直接在新西兰当地生产装罐,再进口到中国进行销售。伊利也于2012年底在新西兰建厂,参与争夺恒天然奶源的战斗之中。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口的新西兰大包奶(包括脱脂奶粉、全脂奶粉)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80%,而新西兰乳制品占到了中国全进口婴幼儿食品的40%左右。
他说,其实在新西兰本国市场上消费的婴幼儿奶粉一般都是欧美品牌。新西兰奶粉主要用于“原料粉”进口到海外作为奶粉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原料来源。很多在华销售的新西兰品牌都是后来形成的,其中中国资本在新西兰投资建厂,注册品牌。
昨天记者在顺天府、华堂、家乐福等超市的奶粉专柜看到,有的奶粉外包装上直接写“新西兰奶源”,有的根本看不到此类信息,多数品牌的奶源不止新西兰一个地区。“就说是进口奶源,我们根本不知道买到的这袋奶粉用的究竟是哪一个地区的奶源。”一位孩子妈妈担心地说。
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投诉举报办公室主任贾宁表示,内蒙古有地方官员说蒙牛、伊利没有任何毛病,问题出在牛奶源头。“他说的没错,是出在源头,但这恰恰是蒙牛这样的大集团抢占奶源、压低收购价格及地区垄断导致奶农不舍得喂奶牛精良的苜蓿草,只能靠‘三聚氰胺’来增加收购牛奶的蛋白质含量。”
据媒体报道,2011年,我国共进口婴幼儿零售包装食品(80%为婴儿配方奶粉)7.85万吨,同比增长18.2%。根据中国婴幼儿奶粉每年30万吨需求计算,仅2011年进口量就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总销量的1/5。
专家表示,如今新西兰等国进口量的受限,加上旺盛的奶粉需求,使国内奶粉进货渠道鱼龙混杂,这直接导致了奶粉产品的混乱。“当前,一些中国企业在国外建厂,但销售的奶粉很多质量无法保证,甚至有些是贴牌的‘国货’,风险很大,对当地国家的乳制品生产和企业口碑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专家认为,洋奶粉质量、价格受到质疑时,国产乳制品应该抓住机遇,提升质量,重新获取消费者信心。国产配方奶粉的出路,关键还在于让中国消费者恢复对国产乳制品企业的信心。这就要求企业能解决好产品的质量保障问题,同时还需要政府监管发力、食品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