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中国八成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 牛奶凶猛监管勿松

2013年01月28日 11:1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28日电(记者杨骏)国外的牛奶也出问题了。自新西兰乳制品被检出含有低剂量有毒物质双氰胺之后,人们对外国牛奶的信任似乎也开始动摇。

  奶制品问题,极易引爆食品安全问题的“燃点”。亿万家庭,哪家孩子不吃奶制品?奶制品出了问题,就是在所有家长心头插刀。

  此次事件发生在国外,看似事不关己。然而,八成中国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在国产奶信誉尚在恢复,民众代购、商家进口国外奶制品的当下,这一事件对民众心理的冲击可想而知。原来我们无处安心。

  尽管仅有很少量新西兰乳制品可能含有低剂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国际上也尚无双氰胺在奶制品中的限量标准,但民众的疑虑不会马上消除。一切有待于进一步产品检验,以及双氰胺对健康影响的深入研究。

  翻看近年食品安全事件,一个个真相被“吃”了出来。从三聚氰胺到塑化剂,每次事件都几乎让整个行业“翻车”。

  消费者要吃的是实实在在的放心食品,而不是什么“真相”。这样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完成起来却很艰巨。食品安全监管对象点多面广,而监管机制不明晰,尤其监管标准不一,使纰漏与违法事件层出不穷。

  双氰胺事件提醒我们,食品安全监管松懈不得。它出现问题,对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都可能造成巨大打击。一次塑化剂危机,几乎使中国台湾食品业人人自危;本次双氰胺事件,则让新西兰担心本国奶业遭受重创。

  遭受重创的不只是经济,还有信誉,它对行业的伤害是长期的。因此,即使食品安全问题再复杂,也不能成为食品危机频繁暴发的理由。只有提高食品安全门槛,实施更为科学有效的政府和社会监督,对国内外产品都采取一样的严格检查措施,食品安全问题才有望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刚从三聚氰胺噩梦中缓过神来的消费者,恐怕还要绷紧神经,关注双氰胺事件的新进展。民众关注的其实不是双氰胺本身,而是一个简单道理,如何让牛奶不再“动物凶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消息称薄熙来案可能在全国两会后开审
  • 体育詹皇34+16热火负绿军 C罗3球皇马4-0胜
  • 娱乐网曝央视春晚歌舞节目单 那英将唱新歌
  • 财经新西兰回应奶粉含毒:毒性远比不上盐
  • 科技iPhone越狱社区:与苹果玩猫捉老鼠
  • 博客高房价逼得女白领不敢与穷老公生孩子
  • 读书贼心不死:盘点近年日本战争电影(图)
  • 教育375分以下不能读大学?教授建议惹争议
  • 育儿女子为防孩子走失在其脖子上系绳(图)
  • 徐斌:城镇化红利大致结束于2015年
  • 曹凤岐: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
  • 陶冬:日央行出手 美联储观望
  • 赵伟:2013年欧元区起死回生
  • 罗天昊:八大因素造就中国农村衰败
  • 西向东:春运难题源于制度
  • 姚余梁:伦敦超级雾霾对北京咳的警示
  • 于晓华:金圆券改革失败对当代中国的警示
  • 刘杉: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
  • 老姜:房叔房姐们验证5.4万亿灰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