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出事,国内乳企莫窃喜
王石川
奶粉质量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难以排遣的集体焦虑。近日,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奶制品被检出含有双氰胺,这让迷恋洋奶粉的国人骤然一惊,如果连“源自新西兰的优质奶源”也不可靠,难道只能养头奶牛自给自足?
洋奶粉似乎正在走下神坛。在这种关口,国内乳制品企业切莫幸灾乐祸,毕竟三聚氰胺等事件是无法抹去的“前科”。洋奶粉声誉受损,并不意味着国产奶粉的口碑就会自动变佳,就能自动抢占份额,笑傲市场。近期的市场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国内乳企该思考的是,如何重塑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进而一步步收复“失地”?
毋庸讳言,这几年,洋奶粉摧营拔寨,已经神气地占领了一大块中国市场,甚至到了让消费者崇拜的地步。前不久,中国人在乳业大国荷兰“扫荡”奶粉,导致当地婴儿出现“断粮”,迫使不少超市推出奶粉限购政策。抢购浪潮甚至蔓延了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地。这不免使人悲哀。
为什么我们生产不出高质量、满足国人需要的奶粉?或者说,为什么国产奶粉得不到国内消费者的信任?曾有网友调侃,解决食品安全比登天还难。虽是揶揄之词,却也难让人轻松。
解决国人饮奶需求不能一味仰赖洋奶粉,庞大的国内奶粉市场也不能眼睁睁地让洋乳企“攻城略地”。国货当自强,国内乳企、乳制品行业应该知耻而进。广告吹不出信任,自我标榜难有口碑,空想也出不了业绩,激活国人对国产奶粉的好感,惟有立足于精益求精的信念、高标准的要求和实打实的措施。
对于行业协会来说,应该摈弃捂盖子、护犊子和戴帽子的心理惯性。每有奶粉事件发生,行业协会第一时间往往不是公布真相,而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是与涉事企业一道,开诚布公地直面舆论质疑,而是唯恐企业受到伤害,甚至拿民族感情说事。殊不知,正是这种行事逻辑,导致一些乳企不思进取,缺乏刮骨疗伤的勇气和动力。
谁失去了消费者,谁就失去了市场;谁不尊重消费者,谁就会被消费者抛弃。国内乳企已经到了再也输不起的时刻,如果想生存发展,只能痛彻反思,埋头前行。从生产企业到行业协会,再到监管者,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国产奶粉方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