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财经》2004 > 正文
 
利率风险制约加息可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 10:04 《财经》杂志

  目前中国运用一般性的、“教科书式”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Salih Neftci/文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6月份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上升到5%的高位。目前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为5.31%,存款利率为1.98%。在这样一个通胀水平下,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银行放贷资金的实际利率几乎接近于零,个人储户则有大约3%的实际利率损失。这使得加息的争论再度升温。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解决一些行业过度增长或通胀率上涨过快等问题,最好的政策措施是加息。这不仅可以鼓励储蓄行为,还可以相应地降低总需求,从而控制通货膨胀。

  但是,保持利率的稳定性也许是更适合中国现实情况的政策。在目前中国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就其现有的银行系统而言,调高利率反而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风险。如果全面上调利率的话,可能并不有益于中国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

  为什么呢?因为一旦调高了人民币利率,非常有可能会引起中国银行体系的利率风险。其实,这跟当前美联储所面临的风险也是一样的。由于存在着“融资交易”(即一般所说的“以短博长”),美联储对调升利率也是非常谨慎的。在利率上升的经济环境下,利率上升会使一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加脆弱。

  举例说明这种情况。假定现在是美联储加息前的情形,利率仍然处于1%的水平。市场人士正在进行“以短博长”的交易,以1% 的利息借入资金,然后再将这笔资金投资到具有8%回报率的40年期国债。开设这样一个仓位,并不需要大量的原始投资资本。购买高收益率国债的那笔资金可以是借来的。同时,那些被买入的国债又可能变成了抵押品,再去买更多的证券。也就是说,大部分投资资本可能都是借来的,只有一小部分投资资本是自己的本钱。

  这种投资的短期成本只有1%的利息。如果借用其他人1000万美元作为投资资金,投资者通过融资交易每年可赚得7000万美元。这听上去着实不错。

  可是,这里面其实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你可能会认为短期借贷利率未来会上升,由此会增加拆借资金的成本。例如,如果短期利率上升到4%的水平,那么借贷成本也会相应地上升。但请注意,你所投资的金融产品回报率仍高于4%。那么,利率上升的风险究竟在那里呢?

  因为作为投资的借贷资金是一种短期借款,短期利率每个月都有可能调整。然而,买入的却是长期的金融产品。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利率风险问题。

  其实,这个风险并不是体现在借贷成本或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上,而是体现在“价值”的变化上。如果短期利率从1%上升到了4%, 那么你借来的100元的贷款价值仍旧是100元;但一旦长期利率相应上升,购入的国债价格就会随之剧烈下跌。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名下所有的资产价值要小于其应付的债务价值,投资者其实可能已破产了。

  这正是隐藏在融资交易背后的风险。长期和短期证券对于利率的上调是会有不同的反应,短期债务的价值不会因利率上升产生较大的变动,但长期资产的价值却会因此大幅下跌。因此,如果资产负债表出现如此不平衡情况时,对升息一事就需要谨慎小心了。

  事实上,中国许多银行都在大量吸纳短期存款,又将其作为长期贷款放贷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短期利率整体上调的话,那么中国许多银行的长期贷款价值将低于其短期存款价值。

  为什么呢?其实这一情况是与融资交易的案例是相同的。如果在整体上,将利率作一个大幅度的调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10年期的资产价值可能比原先下跌近10倍之多。

  也就是说,在应用主流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措施前,中国政府必须确信,中国是否已改善了因银行资产负债表不平衡所引发的诸多风险?在还没有做到这一步之前,中国可以采取有选择性或间接地调升利率的政策措施(而不是直接调高利率)。 确切地说,目前中国政府也正是这么做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通胀率上升到了6%,这不是好现象。 然而,我们有时却又都忘记了,如果金融市场上产生巨大波动,及至产生金融危机,结果只能更糟。

  换言之,目前中国运用一般性的、“教科书式的,有引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时机还未到来。现在,中国确实需要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控制经济过快增长。但是,考虑到目前中国许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具体情况,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要谨慎小心,这就要求中国采取间接而不是直接调高利率整体水平的调控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银行因整体利率水平调整或自由浮动所产生的利率风险将会逐渐减少。在此之前,调升人民币利率可能不得不相对更温和一些。

  作者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风险管理顾问

  相关链接:

  无须过虑利率风险

《财经》2004年8月5日刊目录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高盛进入中国
[评论] 职业金融家阶层兴起

特稿
半岛电视台解秘

中国新闻界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近年来迅猛崛起、同时收获声名与争议的阿拉伯世界当今第一强势媒体

财经观察
统计数据误差的制度反思

经济全局
增值税转型试点即将启动
几度延宕的增值税转型试点方案,目前正在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新方案作了一些细节调整,获批后将上溯至7月份执行

长岭资产评估迷雾
处在重组进程中的陕西省属国有企业长岭集团三次资产评估的结果,前后相差6亿多元

利率风险制约加息可能
目前中国运用一般性的、“教科书式”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无须过虑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的重新定价期限是非常接近的,并没有巨大的负债敏感性缺口

[评论·中国经济] 预测错误后遗症
经济中结构问题相当突出,一个基本原因是前些年的预期错误,所导致的当前供求状况并不是长期的供求均衡状况

[评论·海外经济] 尤科斯冲击波
尤科斯危机影响了国际石油市场与世界经济景气,对于正在痛苦转型中的俄罗斯经济更是首当其冲

市场与法治
赵洪彦案未了局
一起人事组织系统的网状腐败“窝案”隐现黑龙江买官卖官链条

广东交通厅长牛和恩受审
贵州省交通厅厅长卢万里案发牵出广东省交通厅厅长牛和恩,而联结粤黔二省交通系统腐败案的关键人物,则是一身兼为两位厅长姻亲的谢飞

修补《公司法》
新《公司法》应当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规则,一旦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可以依据该法提起诉讼。一言以蔽之,修改后的《公司法》应该具有“可诉性”

政策出台的时机与形式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应考虑与《行政许可法》更好地衔接

观点评述
制造金融黑洞的机制并未消失
要预防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必须在银行改革、金融市场规范与监管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抓紧建立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

预防慢性金融危机

资本与金融
金融人事大调整
2004年以来的金融人事调整规模之大为近来少见

谁来重组德隆金融迷宫?
市场关注的是,德隆危机处理是否会成为中国金融机构的第一次市场化重组实验

券商“三大铁律”瓦解
中国证监会于2003年8月提出的“三大铁律”——即券商不得挪用客户保证金、委托资产和托管债券的规定正在悄悄地软化,渐渐屈从于券商风雨飘摇、无计可出的现实之下

国债回购秘密

“太保”“凯雷”分手边缘
面对太保整体上市的强烈意愿,主张分拆上市的境外投资者凯雷日渐被动

[沪深股市] 看多上游,看空下游
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跟中国投资需求有密切关系,中国股市的盈利周期与投资周期的关系比与总体经济周期的关系密切得多

[香港股市] H股在惶惑中徘徊
国企红筹中资股的基本面最快也要到第四季度才有可能重新好转

产业纵深
谁来普遍服务?
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从何而来?对电信业竞争格局有何影响?

宁波建龙重组僵局
民营企业上马的违规项目,是否一定要让国有企业控股才可以放行?

谁左右汽车市场?
中国的汽车市场仍不成熟,“跟风”仍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使市场时而上行时而下跌

公司透视 TESCO抢食大卖场
TESCO收购乐购,仅仅是外资超市长驱直入的开始

财经动向
[追踪] 钢价复位
产业监管的政治经济学
农发行旧案重提 两任副行长“双规”

随笔 
巴菲特钱多神伤 

  相关专题:

  财经杂志秀之《财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