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汽车业 > 正文
 
谁左右汽车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 13:00 《财经》杂志

  中国的汽车市场仍不成熟,“跟风”仍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使市场时而上行时而下跌

  Michael J.Dunne/文

  2004年的第一季度, 汽车公司老总们对记者愉快地说: “没错, 中国确实存在产能
中行新上网抵债资产 理想系列写字楼热租中
无线精彩 无线雅典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问题。” 那时,产能不足真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三个月后,景象已大不相同。一些工厂以酷暑为由放缓了生产,另一些在调整下半年的生产计划。2002年3月以来持续飙升的购车热潮看来正在冷却。至少在现在看来,购车者已逐渐失去了兴趣,连大幅降价似乎也难以重燃消费者们的热情。

  经销商们还无法习惯这种逆转。第一次,全行业库存超过了20万辆,相当于一个月的销售额。此外,销售渠道仍积压着难以统计的存货。即使最畅销的车型也受到影响。3月份,购买本田雅阁和飞度的消费者预付款后还需要等上六个月,现在提车只需要几周、或几天。

  顾客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汽车业老总们百思不得其解。

  观察家们归咎为政府防止过热的措施。4月底,所有银行接到指令:“收缩借贷!”经销商难于获取新营运资金,订货、培训以及促销攻势随之捉襟见肘。消费者方面,调查显示6~7月份从银行贷款买车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比去年同期下跌了35%。但这全是消费贷款的问题吗?

  其实不然。首先,销售势头早在今年3月就开始放缓,当时政府并未着手控制过热。其次,贷款购车的比例从2003年7月就开始持续下降,到去年年底,这一比例已低于20%。换言之,六个月前10辆卖出的车中超过八辆都不依靠贷款,现在怎能抱怨银行?

  我的中国同事经常用一种近乎斥责的语气提醒我:“不要拿中国消费者和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我们是不一样的!”我现已谨遵“教诲”:虽然中国和外国的顾客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但确实有不同之处。

  中国消费者的独特之处,我称作“跟风”心理。

  加入WTO,为中国带来了“购车热”。2002年开始,消费世界级汽车的门槛突然降低。无孔不入的宣传将热潮推到了一个更狂热的状态。

  一份全国性调查显示,在2002年~2004年上半年购车的消费者中,有70%的人是第一次买车。这个数据表明:中国人确实刚经历过一场购车狂潮。首次购车者占高比例的情况表明:高增长将很难维持下去。在一个有活力的市场,换车者的数量与首次购车者应大致相当。

  由此看来,2002年~2003年间的购车热潮很大程度源于人们压抑已久的购买欲望得到了释放。个人和私营企业已有足够存款——当WTO为他们带来了空前多样的选择时,需求便迅速爆发。

  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井喷”会到什么程度?乐观的看法是,尽管2003年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市场很快就会重新出现较为强劲的上升。

  对应观点指出,购车人口在中国仍不成熟的经济中并不坚实。这不是消费群体的问题,而是收入分配的问题。因此,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持续平淡,直至再次购车者有规律地出现。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担心市场衰退。上半年,总需求增长仍然达到29%。但因为车商们早早地为另一个增长创纪录的年份做足准备,很多公司会发现自己突然被大量库存所困。

  淡市中,竞争会比市道好时更残酷。中国也不例外。各厂商正在改变的市场份额便是明证。有讽刺意味的是,最老牌的合资公司受市道低迷的冲击似乎更严重,销售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首当其冲的是上海大众,该公司2004年6月销售24000辆,占市场15%。

  在淡市中获益的则是中国消费者眼中的新贵——本田和现代。广州本田6月市场份额悄然攀升至12%。最抢眼的莫过于北京现代,该公司2003年开始投入整体生产,去年售出5.1万辆索纳塔。而在今年的头六个月,销售额已达5.6万。

  关于中国购车者的调查显示,大多消费者仍是凭感觉来做出购车决定。对他们而言,产品、品牌的新鲜感似乎比零部件、服务和品牌认知度更为重要(这可能是“跟风”的副产品,有一天,中国消费者也许会更关注汽车整体价值)。

  上一季度所显现的变幻无常的市场需求,以及变化着的市场份额都提醒我们,中国的市场仍不成熟,“跟风”仍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使市场时而上行时而下跌。

  年初起,一小部分有远见的消费者开始反思前期的购车狂热,这同样引起“跟风”。人们从原来认为“必须买车”,开始寻思:“现在好像没有人买车,我真的需要车吗?”

  今年的需求相信仍会升至250万辆,增长19%。这个预期的理由是,目前的紧缩政策和消费者的反思心理会在秋凉时放松。

  作者为亚洲汽车资源公司(ARA)董事长,ARA是一家专注于亚洲汽车市场的专业咨询公司

《财经》2004年8月5日刊目录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高盛进入中国
[评论] 职业金融家阶层兴起

特稿
半岛电视台解秘

中国新闻界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近年来迅猛崛起、同时收获声名与争议的阿拉伯世界当今第一强势媒体

财经观察
统计数据误差的制度反思

经济全局
增值税转型试点即将启动
几度延宕的增值税转型试点方案,目前正在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新方案作了一些细节调整,获批后将上溯至7月份执行

长岭资产评估迷雾
处在重组进程中的陕西省属国有企业长岭集团三次资产评估的结果,前后相差6亿多元

利率风险制约加息可能
目前中国运用一般性的、“教科书式”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无须过虑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的重新定价期限是非常接近的,并没有巨大的负债敏感性缺口

[评论·中国经济] 预测错误后遗症
经济中结构问题相当突出,一个基本原因是前些年的预期错误,所导致的当前供求状况并不是长期的供求均衡状况

[评论·海外经济] 尤科斯冲击波
尤科斯危机影响了国际石油市场与世界经济景气,对于正在痛苦转型中的俄罗斯经济更是首当其冲

市场与法治
赵洪彦案未了局
一起人事组织系统的网状腐败“窝案”隐现黑龙江买官卖官链条

广东交通厅长牛和恩受审
贵州省交通厅厅长卢万里案发牵出广东省交通厅厅长牛和恩,而联结粤黔二省交通系统腐败案的关键人物,则是一身兼为两位厅长姻亲的谢飞

修补《公司法》
新《公司法》应当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规则,一旦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可以依据该法提起诉讼。一言以蔽之,修改后的《公司法》应该具有“可诉性”

政策出台的时机与形式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应考虑与《行政许可法》更好地衔接

观点评述
制造金融黑洞的机制并未消失
要预防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必须在银行改革、金融市场规范与监管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抓紧建立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

预防慢性金融危机

资本与金融
金融人事大调整
2004年以来的金融人事调整规模之大为近来少见

谁来重组德隆金融迷宫?
市场关注的是,德隆危机处理是否会成为中国金融机构的第一次市场化重组实验

券商“三大铁律”瓦解
中国证监会于2003年8月提出的“三大铁律”——即券商不得挪用客户保证金、委托资产和托管债券的规定正在悄悄地软化,渐渐屈从于券商风雨飘摇、无计可出的现实之下

国债回购秘密

“太保”“凯雷”分手边缘
面对太保整体上市的强烈意愿,主张分拆上市的境外投资者凯雷日渐被动

[沪深股市] 看多上游,看空下游
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跟中国投资需求有密切关系,中国股市的盈利周期与投资周期的关系比与总体经济周期的关系密切得多

[香港股市] H股在惶惑中徘徊
国企红筹中资股的基本面最快也要到第四季度才有可能重新好转

产业纵深
谁来普遍服务?
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从何而来?对电信业竞争格局有何影响?

宁波建龙重组僵局
民营企业上马的违规项目,是否一定要让国有企业控股才可以放行?

谁左右汽车市场?
中国的汽车市场仍不成熟,“跟风”仍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使市场时而上行时而下跌

公司透视 TESCO抢食大卖场
TESCO收购乐购,仅仅是外资超市长驱直入的开始

财经动向
[追踪] 钢价复位
产业监管的政治经济学
农发行旧案重提 两任副行长“双规”

随笔 
巴菲特钱多神伤 

  相关专题:

  财经杂志秀之《财经》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