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财经》2004 > 正文
 
宋国青:预测错误后遗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10:25 《财经》杂志

  经济中结构问题相当突出,一个基本原因是前些年的预期错误,所导致的当前供求状况并不是长期的供求均衡状况

  □ 宋国青/文

  从总量上看,现在整个经济的温度并不高,充其量只能说略为偏热(这是指绝对水
中行新上网抵债资产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无线精彩 无线雅典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平,并不是当前的变化情况),但是结构问题相当突出。除国内的电力铁路运输紧张之外,一些进口大商品的价格仍在高位盘旋,国际海运费率依然过高。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因是前些年的预期错误。

  1998年初,中央政府提出了8%的经济增长目标。这在当时是留有相当大余地的,所以用了“保八”这样的词语。按那时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控制经济过热比较难,而要让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高一点是很容易的。这个理解和现在流行的看法比较接近,理由是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具有投资冲动,中央政府手一松就会出现投资热。在199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国内的绝大部分研究者相信政府的目标肯定能够实现。虽然后来报告的经济增长率距离政府目标只差一点点,但是考虑到目标留有的余地以及目标本身可能导致的统计数据问题(四季度的环比增长率异常偏高),当时的主流预测仍然是有相当大偏差的。

  到了1999年,原来比较乐观的人有一部分调低了预测,但还有不少人相信在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等刺激措施之后,经济增长率能够恢复到8%以上。在1999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出来以后,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变成了悲观主义者,只有极少数人继续保持高调预测。在别人看来,这时的高调预测很可能是出于一定目的的宣传,并不是严肃的估计。

  2000年出现了经济增长率恢复的情况,那时出现了“拐点”的说法。到2000年下半年,“乐观派”和“悲观派”基本上平分秋色。不过很快出现了另一个“拐点”,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一路下滑。到2001年底2002年初,满世界再也没有一个“乐观主义者”了。原来一直保持高预测的人受到了许多批评,最厉害的批评是说他们的预测是配合政府或者股票市场的宣传。于是“真的”“假的”乐观主义者都没有了。那时出现了“七上八下”的说法,意思是经济增长率过不了8%。

  研究者用文字和话语表达自己的预测,投资者用投资行动表达自己的预测。199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掉到了5.1%,这还是积极财政政策拉起来的。在1996年到2000年的五年,工业尤其制造业的投资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低谷。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了23.7%,更新改造投资也只是略有增长。两项合起来还是下降了。按这两项和一个合适的折旧率计算,2000年前后,制造业的年度投资还不够折旧,即资本存量绝对下降。虽然有统计口径问题,制造业投资和资本存量的低谷仍然是可以肯定的。

  债券价格反映了另一种预测。大致上从1996年到2003年中,债券价格一路爬升,收益率持续下降,表示债券投资者预期的短期和长期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按2003年中的债券价格反推,投资者大概认为中国将长期处于通货紧缩边缘。虽然债券价格也有炒作因素,但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仍然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商品期货市场缺少长期品种,不能反映投资者对长期的商品价格的预测。如果有10年期货的话,其价格肯定会跌到现在看来可笑的程度。

  国外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也几乎是一路走跌。有一段时间,中国的主流媒体不断宣传一个说法,说国外有一种“唱衰中国论”,一个表现是认为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要比报告的增长率低很多。“唱衰中国”这个说法有一定偏见,但那时国外对中国经济不看好则是实情。

  预测错误的发生并不奇怪,古今中外都经常有,但是这一次的预测错误仍然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和不景气持续的时间长,预测错误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使电力和铁路投资偏小的局面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其次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相影响尤其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比以往要大得多,这使很多商品的国际价格在更大程度上与中国经济相联系。

  最重要的是,由长时期的预测错误所导致的当前供求状况并不是长期的供求均衡状况。国内电力和铁路运输紧张是前几年需求预测偏低的结果,国际上金属材料价格和海运费率偏高也一样。如果大家在前些年都正确预测到了今天的中国需求,相关的投资就会多得多,今天的价格就不会是这样的。对于那些规模报酬不变或者下降的产业来说,均衡价格与预期到的需求数量没有关系甚至是相反的关系,无论需求来自中国还是中国之外。对大部分商品来说,不是需求的增加引起了价格上升,而是出乎意料的需求引起了价格的上升。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国际价格的调整是必然的,就像国内的电力供给会增加到基本适应需求一样。-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财经》2004年8月5日刊目录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高盛进入中国
[评论] 职业金融家阶层兴起

特稿
半岛电视台解秘

中国新闻界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近年来迅猛崛起、同时收获声名与争议的阿拉伯世界当今第一强势媒体

财经观察
统计数据误差的制度反思

经济全局
增值税转型试点即将启动
几度延宕的增值税转型试点方案,目前正在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新方案作了一些细节调整,获批后将上溯至7月份执行

长岭资产评估迷雾
处在重组进程中的陕西省属国有企业长岭集团三次资产评估的结果,前后相差6亿多元

利率风险制约加息可能
目前中国运用一般性的、“教科书式”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无须过虑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的重新定价期限是非常接近的,并没有巨大的负债敏感性缺口

[评论·中国经济] 预测错误后遗症
经济中结构问题相当突出,一个基本原因是前些年的预期错误,所导致的当前供求状况并不是长期的供求均衡状况

[评论·海外经济] 尤科斯冲击波
尤科斯危机影响了国际石油市场与世界经济景气,对于正在痛苦转型中的俄罗斯经济更是首当其冲

市场与法治
赵洪彦案未了局
一起人事组织系统的网状腐败“窝案”隐现黑龙江买官卖官链条

广东交通厅长牛和恩受审
贵州省交通厅厅长卢万里案发牵出广东省交通厅厅长牛和恩,而联结粤黔二省交通系统腐败案的关键人物,则是一身兼为两位厅长姻亲的谢飞

修补《公司法》
新《公司法》应当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规则,一旦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可以依据该法提起诉讼。一言以蔽之,修改后的《公司法》应该具有“可诉性”

政策出台的时机与形式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应考虑与《行政许可法》更好地衔接

观点评述
制造金融黑洞的机制并未消失
要预防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必须在银行改革、金融市场规范与监管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抓紧建立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

预防慢性金融危机

资本与金融
金融人事大调整
2004年以来的金融人事调整规模之大为近来少见

谁来重组德隆金融迷宫?
市场关注的是,德隆危机处理是否会成为中国金融机构的第一次市场化重组实验

券商“三大铁律”瓦解
中国证监会于2003年8月提出的“三大铁律”——即券商不得挪用客户保证金、委托资产和托管债券的规定正在悄悄地软化,渐渐屈从于券商风雨飘摇、无计可出的现实之下

国债回购秘密

“太保”“凯雷”分手边缘
面对太保整体上市的强烈意愿,主张分拆上市的境外投资者凯雷日渐被动

[沪深股市] 看多上游,看空下游
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跟中国投资需求有密切关系,中国股市的盈利周期与投资周期的关系比与总体经济周期的关系密切得多

[香港股市] H股在惶惑中徘徊
国企红筹中资股的基本面最快也要到第四季度才有可能重新好转

产业纵深
谁来普遍服务?
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从何而来?对电信业竞争格局有何影响?

宁波建龙重组僵局
民营企业上马的违规项目,是否一定要让国有企业控股才可以放行?

谁左右汽车市场?
中国的汽车市场仍不成熟,“跟风”仍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使市场时而上行时而下跌

公司透视 TESCO抢食大卖场
TESCO收购乐购,仅仅是外资超市长驱直入的开始

财经动向
[追踪] 钢价复位
产业监管的政治经济学
农发行旧案重提 两任副行长“双规”

随笔 
巴菲特钱多神伤 

  相关专题:

  财经杂志秀之《财经》

  相关专题:

  财经杂志秀之《财经》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宋国青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