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刘步尘:由参加孩子家长会想到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 14:55 新浪财经

  前几天,趁回所住城市出差的机会,参加了一次孩子的家长会,结果感想颇多。

  说是家长会,从头到尾四个小时都是老师及学生课代表给家长分析这次期中考试成绩,我们这些家长从头到尾只有听的份。本来想趁这个机会和老师沟通一下孩子教育问题的,一直没有机会。

  说实话,开这样的会我很反感。在我看来,家长会应该有更高的立意,不能停留在考试成绩分析的层面。比如,素质教育的问题怎么办?学校有什么想法?需要我们这些家长做什么配合?遗憾的是,这些问题根本不在计划之列。而在我看来,这一块恰恰是最应该讲的。

  我常常为孩子的未来担心,总觉得现在的应试教育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而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们拥有13亿多人口,却一个诺贝尔奖也没拿到?而美国只有2亿多人口,每年获得一半以上的奖项?

  在整个开会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个问题挥之不去:为什么素质教育讲了这么多年,离我们还是那么遥远?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孩子在这次期中考试中考了全校第75名,很不开心,饭都没怎么吃,但是,我已经很满意了。须知全校同年级学生有1300多名,这个名次已经很靠前了。所以,每当孩子周末回家的时候,我总是不断地提醒他不要再看书了,和同学玩也行,玩电脑游戏也行。这么多年的生活阅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比仅仅会学习(准确说是考试)重要得多。我看到了太多高分低能学生,而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事实已经反复证明我们的应试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在培养书呆子的路上一路狂奔下去?

  应试教育顽固地拒绝退出历史舞台,原因很多。比如,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呼吁的层面,并未见职能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推行措施;甚至,即使呼吁也是社会呼吁而非教育部门的检讨和反省。

  我注意到,我们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来源,正在成为阻碍素质教育推行的消极力量。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课老师,基本上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根本就没有社会生活的基本阅历,他们不知道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也不知道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从老师那里学到考试技能,然后再一脉相承地传授给他们的学生。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综合素质好、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拥有团队协作精神、会和别人打交道的人,而这些,我们的老师都不能给学生,因为他们自己都不具备。

  因此,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师资来源多元化。我们必须改变面向师范学校招聘老师的一贯做法,面向社会招聘老师,只要是优秀人才,都有当老师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创新教育的基因退化,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吹进清新之风。

  在这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一些额外要求也令我不敢认同。

  她说,以后发现任何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一概没收,并处手机价格一倍的罚款。她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

  我不以为然。既然手机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拒绝孩子使用呢?在台湾,几乎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手机,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老师也这样恐吓学生。我想,他们的老师没有这个胆量,因为于法无据。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却敢?虽然同样于法无据。

  我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好让我们的孩子们耳根清净地学习。但是,我不认为让孩子在一个刻意制造出来的清净环境里学习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环境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为什么我们有许多人走向社会之后不具备学习能力?是不是和失去上学时候的那种学习环境有关呢?记得毛泽东小时侯曾经逼自己在喧闹的大街里学习,以培养自己在任何环境下学习的能力。而今天,我们的老师却要学生付出拒绝高科技产品的代价,来换取脆弱的学习能力。

  前不久,国家成功发射神六飞船举国欢庆,我想,这么大的事情学校一定会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节目,一问才知道,孩子竟然不知道有神六这回事儿。我可谓失望透顶。多么好一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啊,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连这样的机会也可以拒绝?在我们的教育里,真的就没有比考试更重要的东西了吗?

  最近,关于八股文的争论再度泛起。我想,不管各方立场如何,有一点恐怕是一致的,那就是,八股文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发现。在八股文被废除107年之后,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成从培养书呆子到培养栋梁之才的彻底转型,这不能说不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