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陈则明:学者怎样才能不务正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 16:39 《经济》杂志

  文/陈则明

  易宪容先生是专业研究金融的学者,最近却在房地产业爆得大名。易先生的成名是社会对其贡献的肯定,但我却有点为他担心,担心他作为一个学者,维护其名声的方式有“不务正业”之嫌。

  易先生一贯对房地产开发商口诛笔伐,据说是为广大买不起房子的普通老百姓张目。但在很多人看来,易先生的文章中的观点经常有点“耸人听闻”。“上海房价要降50%”,好家伙!这个预测有胆量!据我的感觉,学者往往是谨慎的,不会轻易预测市场指标,预测市场指标的是证券界的“名嘴”或“黑嘴”。吴敬琏先生批股市、批房市,但从不做股评,不预测房价。但凡学过计量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预测是建基于严格的约束条件、严密的分析模型和严肃的统计数据的,没有这些条件,无论怎样的煌煌高论,都只是“猜测”,没有可信度。房价下降到何种程度,要讲条件,讲时间,如果说发生战争,房价下降100%都是对的,但是我们没有看见易先生给出了什么条件支持上海房价降50%的判断。当然啦,“如果能为预测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如果加上这么一个“条件”,易先生的这个预测是稳操胜券。

  易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大批网民的喝彩。我作为旁观者,忍不住要提醒喝彩者一声:你们是不是应该问一下易先生是否相信他自己的预测?他如果相信自己的预测,就应该把他的和他亲戚朋友(甚至还有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的现房卖了,去租房,等到房价跌到底再买进。否则50%的获利空间啊,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易先生为了证明房价高得不正常,反复申明房价成本有问题。因为房价成本有问题,所以

房地产商不敢公开成本。“房价成本为何如此神秘”,“房价成本为何不敢公开”,“谁在掩饰房价成本”,标题就大有先入为主之势,首先把开发商押上道德审判席,痛加挞伐。对这种做法,说实话我很惊讶。学者参加辩论,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拿逻辑和理性说服人,却不能追究别人的道德和动机,道德批判和“诛心之论”都是论辩大忌。其实,不应以行政力量或道德压力强迫开发商公开成本,或者即便公开了成本,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毫无意义,其中的经济学逻辑,我在《经济》和《新京报》的文章中已经说得够清楚了,其中道理毫不复杂,诉诸常识即不难认同,我不明白为什么受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易先生反而不懂?福州市已经停止这一做法,建设部也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偃旗息鼓,未做表态,事实上,此事已经画上句号了。易先生一直在揪问“为何不敢公开成本”,我知道易先生出身鱼米之乡,这里试问易先生,粮价是最涉及社会稳定的商品,大涨大跌也是时有之事,一旦大涨,易先生是否认为有必要公布粮价成本?是不是算算一斤大米成本几何,由粮食局(可惜这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衙门现今已不存在)张榜公布,然后粮价就会应声而落?

  易先生很乐意与“明星开发商”任志强先生PK。任先生也常有惊人之语,“造房为富人”,“房地产就该暴利”。但任先生很聪明,话只说一半。听话要听音,不能光听上半句,还要听背景音,更要听没说出的下半句。任先生的意思如果说全了,就是“穷人的房政府造,穷人没有房不是我的责任”,“房地产的暴利没有被平均化,是制度不合理,不是我的责任”。任先生知道这些话会让政府部门不高兴,所以打住不说。但他没想到他只说一半,却让听话也只听一半的老百姓不高兴,买不起房子的老百姓就把他骂得狗血淋头。易宪容先生的手法其实跟任志强先生一样,也是说话只说半句,丝毫不提制度的缺陷和政府责任的缺位,棍子只往开发商的身上招呼。但易先生比任先生更聪明,任先生只知道哪些话不该说,而易先生不仅知道哪些话不该说,还知道哪些话应该大说特说。比如台湾地区“蓝”“绿”相争,最有概括的两句是“恒信者恒信,恒不信者恒不信”。“人的耳朵都是软的,软到无形,只听他喜欢听的,即使是一堆狗屎也奉为圭臬,他不喜欢的,不论有无道理,充耳不闻。”老百姓痛恨高房价,只要谁骂那些卖高价房的黑心开发商,老百姓都支持都欢呼。易先生深谙此道,所以得到的是“鲜花”,而任先生就注定只能得到“鸡蛋”了。

  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也在涨,基诺与格林斯潘也在争论有无泡沫,可从来没有什么老百姓会抱怨开发商,为什么?不是不能涨,而是要“涨价归公”。税收与金融手段,是“涨价归公”的不二法门。先不说房地产个税是否有问题,金融作为易先生的本行,近年来在房地产业里没有任何创新,这才是当前房地产问题的根源。美国有REITs,可以看成投资房产收益性项目的股票,如果老百姓觉得房地产要涨,都可以通过它投资。穷人不用买整个房子,花几个美元“入股”都可以,如果看走了眼,也怨不得开发商或政府。这就是说,全美国的老百姓,不论富与穷,都可以享受到房地产涨价的好处。在中国,富人买外地房子只好组成炒房团,穷人即使看准了房价要涨,也只好干瞪眼,把钱投入到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还怕打水漂。中国的信托基金基本上都是在做房地产项目,但都是开发项目,风险极大,和美国有房产做抵押的REITs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房地产开发信托被称为“第二银行”,只为开发商解决融资问题,对社会稳定的贡献却趋于零。

  解决穷人住房,能靠政府大包大揽造公房吗?解放以后的福利分房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能靠老百姓自己盖吗?至少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几年下来,还在炒概念。能靠“承担社会责任”的开发商吗?能靠“有道德”的经济学家一言达于庙堂扭转乾坤吗?也绝对不能。易先生自称绝不会被开发商收买,以此来向公众证明自己的观点值得信赖。我丝毫不怀疑易先生的道德水准,但是我记得王小波说过,知识分子干的活是增加人们的知识,而不应该是宣扬道德,宣扬道德的人是牧师,不是知识分子。“不要怀疑对手的智商,更不要怀疑对手的动机。这是很符合博弈论精髓的辩论主张。一旦把对方的言语动机进行心理还原和道德化,辩论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正确永远会低于道德制高点。”这是网上一篇文章的话,我以为说得不错。一个学者,靠标榜道德水平来增强自己的可信度,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换个简单点的说法,指望“清官”救民水火,指望“圣人”教化世俗,这都是愚民式的思维。社会进步只有靠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经济学家或学者只能服务于此一目标才是对社会的贡献。

  所以我善意地提醒易先生的所谓“不务正业”,不是说他作为金融专业研究者却对房地产业说三道四,而是希望他明了,他的“房价必然大跌,大家最近都不要买房子”这一类主张有违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学者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应有方式。我记得樊纲教授在十年前和郑也夫教授辩论“轿车文明”时,提了一个问题:“在一个有效的民主选择机制中,学者起什么作用?”樊纲教授的回答是:“学者的本职是传播知识、揭示问题、沟通信息,使人们在自由选择中能够掌握充分的信息与足够的知识,清楚地理解每一种选择的各种可能的后果……但学者的职能不是代替人们作出选择,更不该‘教导’人们应该如何生活甚至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偏好。其实从一般情况看,学者也做不到这一点。学者只能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但改变不了人性,改变不了人们在一定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的偏好结构与利益结构。”我愿与易先生共同以这段话自戒、自勉。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