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马晓河:新农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 15:24 《中国投资》

  新农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副院长

  文/本刊记者 袁宏明

  《中国投资》:请问新农村建设与以往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有哪些大的突破?如何科学理解新农村建设?

  马晓河:中央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

  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内涵是什么?这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有的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不是国家要放弃以往的“三农”政策,另起炉灶实行新的“三农”政策。实际不是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但继承和涵盖了以往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政策,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需要从“新”和“建”两个方面来把握,“新”是关键,“建”是重点。“新”体现在新背景、新理念和5个新方面。新背景,就是我国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所处的环境大背景不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公共财政能力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都具备了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新理念,就是这次新农村建设是在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的,它强调的既是物质与精神、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强调的是节约型和可持续性的发展。5个新,就是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农村形成5个新,即新农民、新产业、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

  “建”是重点,体现在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一个综合的、完整的概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理解,新农村建设既包括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也包括了农村产业能力的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经过多年的重点建设,最终要使我国农村建设生产力得到明显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公共事业得到明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明显推进。

  《中国投资》:如何匡算新农村建设所需的资金规模?

  马晓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政策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根据去年10月我们对江西赣州市、四川泸州市、宁夏吴中市和贵州麻江县等25个村的调查,我国要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按照一定标准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建设,并对农村厕所、厨房、圈舍、中小学校舍和卫生所进行改造,另外在农村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垃圾处理场所,扣除掉已经建设完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大约为1700元到4900元,其中贫困山区、丘陵和一般地区投资需求较大,而城市近郊投资需要较低,中西部地区平均每户8265元,其中农民希望政府补助资金比例为50.3%,补助金额4158元。按照此标准数测算,全国完成上述“六通、五改、两建设”(“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共需要总投资约为2.05万亿元;若以上述同样比例分配,政府投资额度为1.03万亿元,农民自筹部分为 1.02万亿元;其中,中西部地区需要投资1.26万亿元,意味着需要政府投资6330亿元,农民自筹资金6270亿元。

  应该看到,2.05万亿投资主要用于农民生活,还有很大一块是保障粮食安全需要1万亿,总体算下来,新农村建设大约需要3.05万亿。

  《中国投资》:中央提出积极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您看来,应该构建一个怎样的新农村投资体系?

  马晓河: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单靠国家投资是不够的,还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资保障体系。我认为主要分5个方面:

  第一,中央每年从公共财政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中央在去年的1号文件中提出“三个高于”;今年1号文件提出“三个继续高于”,“一个主要用于”(即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的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

  第二,号召地方政府每年增加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的投入。

  第三,国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北京、江西等省份发布了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企业、社会团体、城市个人到农村,可以是一个企业对一个村,一个人对一个项目,甚至是自然人对户,开展新农村建设项目。这样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四,国家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去年底,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组织等,支持各类资本参股、收购、重组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五,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投入会形成很多设施。对这些设施的管理,也构成整个投资体系的一个方面。比如一些地方可以采取承包制、拍卖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管理维护农村固定的基础设施。

  通过以上周密的制度安排,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体系应该是有所保障的。

  《中国投资》:中央用于“三农”的3917亿资金将如何分配?主要用来解决哪些重点问题?

  马晓河:今年,国家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大约是3917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00多亿。除了正常运行的科研事业经费外,这些钱主要用于8个方面:

  第一,增加农村的水气路电建设费用。发改委提出,今年再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新增500万户农村沼气。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对西部无电地区进行建设。

  第二,加大对农村的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粮食补贴、农业综合生产资料补贴力度。这些加起来,大约400亿。

  第三,在农村建立全覆盖的农村低保制度,需要几十亿。

  第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国家在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等方面都安排了专项资金。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就安排了约115亿。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劳动力培训、农民工进城打工培训等方面也安排了十几亿元资金。

  第五,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重点,其中仅免除全国1.5亿农村孩子9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一项大约就是280亿。对贫困农民家庭学生免除书本费、对他们进行寄宿和生活补助也是一大笔钱。国家提出,对农村综合改革政府要进行财政补贴,中央要通过转移支付保障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乡镇管理机构改革等顺利进行。

  第六,扶贫。我国还有592个贫困县,2000多万人口。目前扶贫处于攻坚阶段,今年国家安排了140多亿扶贫资金。

  第七,支持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安排了170多亿。在全国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支持农村搞数字化电影放映,建立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馆。

  第八,农村金融。国家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今年安排了大约20亿。

  《中国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投资效率,避免浪费现象?

  马晓河:新农村建设投资规模庞大,国家如何管理和保障效率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目前,很多地方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总结一下主要有3条:

  一是整捆打包。新农村建设投资来源渠道比较多,把它们合理地集中到一起,能够做一些大事。

  二是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国家不直接给农民钱,而是给砖头、水管等建设物资。农民按照标准修建沼气池、房屋,验收通过后,一次性给予补贴,这样就提高了资金效率。

  三是吸引农民的参与。国家补助新农村建设的钱怎么花,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理事会决定,并进行监督。

  《中国投资》:农村在选择发展第二、三产业时,如何确保在一个高起点和高水平上面,避免落后产业的低水平重复?

  马晓河:现阶段,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土里种出花来农民收入也不会有很大提高,农民必须向外转移。转移无非有两条:一是向城市转移,二是农村发展大量的二、三产业。

  在现阶段,农村发展二、三产业,不应重复过去搞乡镇企业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方式。我们去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不管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都应该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兴办一些集中发展区,有利于节约资源,也利于集中处理污染物。而且,集中起来还能产生集群效应,产生对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劳动力的就业。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也要有产业链的思想。在一个园区里发展一些相类似的产业,按照分工方式,上中下游相互关联,这样产业结构就比较合理。

  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既要注重培育本地产业,也要引进外来产业和企业,共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凭空发展一些过剩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中国投资》: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应把握怎样的原则?

  马晓河:对新农村建设,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新农村建设不能采取一个模式。

  首先,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是不一样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达地区的道路已经有了,社会保障也有了,但落后地区都还没有。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几个问题:在不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应优先解决“有路走、有学上、有病看、有老养”的问题;发达地区就要解决“有好路走、有好学上、有病看好、养好老”的问题。“有”和“好”的关系,是逐级逐渐推进的。

  其次,新农村建设不应该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要防止脱离实际、贪大求洋,搞形象工程。新农村非要建设得比城市还好,就没有必要。国内有些地方规划脱离实际值得注意,搞人畜分离、薪材集中堆放,导致农民生活很不方便,形成“上了楼、添了愁、城镇化步伐过了头”的现象。

  《中国投资》:韩国新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镜子。过去对韩国经验谈得比较多,在您看来,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马晓河:去年7月,我带队去韩国考察过。韩国当年的新村建设,也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模式,由政府去倡导、宣传和推动,这带来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自上而下带有一种行政强制性,强制性地号召一些城市机关单位、学校到农村去,是不合适的。

  其次,农民茅草房换瓦片、换铁皮时,虽然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但农民也要出钱,给农民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第三,当时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大搞架桥铺路、水电通气,没有考虑到后来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减少后,出现了一些设施的浪费。在城市化加速推进过程中,新农村建设如何与城市化结合起来,人口流动因素一定要考虑。

  还有一点就是因地制宜。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环境改造和房屋改造要保留民族和民俗特色,与自然和谐。不能到中国一看,以为是到了欧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