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沼气是个宝 农家离不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 15:24 《中国投资》

  文/本刊记者 秦凤华

  大规模建设推广沼气项目,不但为农民提供了清洁能源,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提升乡村文明

  1立方米沼气的低位发热值可折合0.714千克标准煤。一个投资约3000元的8立方米沼气池,按年均产气量385立方米计,则可年开发能源275千克标准煤,相当于保护了约3.5亩薪资林或4~5亩林地的生物质蓄积量,减排二氧化碳1.6吨。

  实施农村国债沼气项目,户均年增收在500元以上;一个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模式,年增收节支可达4000元。

  “沼气是个宝,农家离不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林水业务部何平主任在调研农村沼气项目时,经常听农民这样说。

  2006年4月起,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何平带领专家小组,赶赴湖南、云南、陕西、甘肃、辽宁、黑龙江、河北、江苏等10个省,对2003~2005年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国债项目的阶段性建设情况进行了咨询评估。

  何平告诉《中国投资》:“农村沼气工程实施以来,对于改善农村的能源结构和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节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巨大的综合效益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沼气项目评估小组专家测算,建一个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平均可解决一个3~5口之家70%的生活用能。

  在农村,作为沼气发酵物质基础的动物粪便大量产生,为沼气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以2003年为例,全国畜禽类粪便排放量达31.55亿吨,其化学需氧量(COD)含量近8000万吨,约为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COD的5倍。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户达到2.92亿户,考虑混合养殖的因素,能够为沼气发展提供原料的农户约为1.91亿户。

  修建沼气池,不但节约了能源,还减少了废气排放。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节约煤炭847千克,折合605千克标煤,按每千克标煤排放二氧化碳2.664千克计算,每个沼气池年可减排1612千克二氧化碳。

  何平介绍说,农村沼气产生的沼渣和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强作物抗病、抗虫、抗旱、抗冻能力,改良土壤。通过使用沼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产出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渣4700多千克、沼液20多吨,沼肥净增经济效益可达152元以上。

  通过“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还可极大地改善养殖环境,降低生猪疫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带动生态养殖规模的扩大。

  中咨公司沼气项目评估报告显示,仅2003~2005年国债沼气项目就实现了年直接经济效益近15亿元。

  在山东乳山市乳山寨镇崔家沟村,以往家家户户的猪粪堆满了屋前房后,臭气熏天。如今,沼气池的建设不仅解决了猪粪污染环境的难题,而且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思路,猪粪在沼气池里通过发酵产生的沼气,不仅解决了农户照明、取暖、做饭,同时保持猪圈的恒温,处理过的沼渣还可以用作果树的肥料,过滤好的沼液还成为添加剂用于调配猪饲料。

  在广西,各地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猪—沼—果”三位一体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了“猪—沼—茶”、“猪—沼—菇”、“猪—沼—桑”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大力发展支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种养业,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贵州,全省共推广沼液浸种136.2万亩,沼肥种蔬菜45.3万亩、果树42.9万亩、养鱼14.9万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建设沼气项目,对于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同样意义重大。让何平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2005年夏天,四川资阳等地发生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造成34人死亡。事后对当地疫区进行调查时发现,已建沼气户中无一例发生猪和人的感染。

  不仅在四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对河北、江西、陕西、贵州4省农村沼气卫生效果入户调查也证实,运行3个月以上的沼气池发酵液中的寄生虫卵阳性率为零,未建沼气户庭院蚊蝇孳生环境发生率是已建沼气户的2.03倍。

  如今,实施沼气工程的农村地区,生活、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生活上,高效清洁的沼气替代了低效污染的秸秆、薪柴和煤炭,不锈钢沼气造具替代了传统柴灶煤炉;生产上,高效沼肥替代了化学肥料。农村沼气用途从传统的照明、煮饭炒菜,发展到沼气热水器、沼气饭煲等。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4月4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申报2007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通知》,正式拉开2007年农村沼气项目国债投资的大幕。在资金安排上国债资金将向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倾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国有农垦、华侨农场、国有林区及林场建设农村沼气。

  按照中央补助建池农户标准——西北、东北地区每户1200元,西南地区每户1000元,其它地区每户800元,以户均补助1000元预计,“十一五”期间沼气国债总投资将达到400亿元。

  2000年以来,我国加快了沼气项目建设步伐。截至2006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2200万户,适宜农户普及率达到15%。其中,70%左右的农户实现“一池三改”(以沼气池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有条件的项目户配套进行了改院、改路、改水。年产沼气84.7亿立方米,生产优质有机肥料0.99亿吨,为农民增收176.5亿元,保护林地512.6万公顷。

  农业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6年,国家共安排55亿元国债资金,在4.8万个村建设了573万户沼气,安排9385万元建设了98处大中型沼气工程。除国债资金外,仅2006年各地安排支持农村沼气建设的财政资金就超过15亿元,其中,山西、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7个省的省级财政投入超过8000万元。

  在国债资金带动下,“十五”期间,全国新增户用沼气959万户,新增数量是1979~2000年累计新增数量的5.1倍。

  按照《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到2010年,全国将有4000万农户用上沼气,每年可产生约154亿立方米的沼气,相当于替代242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和1.4亿亩林地的年蓄积量。沼气农户使用沼渣、沼液可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每年为农户节约燃料费、电费、化肥和农药等直接支出约500元。

  在新农村建设体系中,农村沼气项目被列为农村建设“六小工程”之一。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沼气发展提出要求,要求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在《农业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国家重要法律法规中,都对沼气发展提出明确规定。

  四川、河南、湖北等10多个省出台了加快农村沼气发展的决定或意见,其中山西晋城、河南洛阳和周口、湖北恩施等地(市)将农村沼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把手”工程,农村沼气由示范推广进入加快普及阶段。

  长期发展瓶颈

  建成后的管理问题,是沼气推广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何平主任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由于农民知识水平和技术力量有限,在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个螺丝松了、气路堵塞等小问题,农民都不知如何处理。

  另一个问题是,“三改”不能与“建池”同步,使沼气工程后期管理和服务出现了比较大的空白。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与养殖分家,各地出现了很多养殖和种植专业户。再加上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家中缺少主要劳动力,没能力养猪,有些建成的沼气池被废弃不用。

  何平提出要特别注重专业的中小型沼气工程建设,希望国家专门针对专业户沼气建设进行投资。“如果建设速度太快,而服务力量跟不上,已建的一些沼气工程只能废弃了”,何平惋惜地说。

  从长期来看,维护和维修服务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使用5年后,需要对沼气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目前,沼气项目归各级政府的能源办主抓。能源办几位同志,既要制定规划,又得应付检查和进行指导,两三个人面对几千户乃至几万户,根本管不过来。

  针对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的思路是依靠社会化力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年河南省洛阳市政府拿出90万元,购买了108套沼气池建池模、20台沼气出料车,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发给了16家沼气服务公司,并对50家村级沼气服务协会给予奖励。由政府出钱出设备,鼓励企业对农民用沼气进行维护和保养。

  建设资金多元化

  尽管国家对沼气建设推广非常重视,并安排了大量的国债专项资金,但建设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在现阶段,沼气工程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显然不现实。何平主任介绍说,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沼气建设配套资金可以足额到位,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毕竟国家补助资金有限,不能全方位兼顾,完全靠农民自己是没有能力进行配套建设的。

  何平建议说,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和投资力度不仅要考虑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还要考虑建设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建成后的管理与服务以及使用周期等综合因素。

  “应把实施能力和后续管理与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忌不顾条件一哄而上”,何平说。

  政府提出到“十一五”末期实现30%左右的适宜入户率,意味着仍有大多数农户无法实现沼气利用。

  利用多种渠道筹集沼气项目建设资金,在现阶段很有必要。开展国际合作是一个可行的办法。2007年3月12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新农村与可再生能源”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由荷兰政府同农业部合作开展总投资达8400万元的“促进中国西部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项目取得了成功试点。

  该项目在西部地区选择了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四川省仪陇县等7个县(市)的16个村开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建设试点,大大改善了这些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曹石村为例,与2002年相比,全村年节电1.2万千瓦时,节约薪柴500余吨、秸秆201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