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对话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 15:24 《中国投资》
文/本刊记者 杨海霞 《中国投资》:都江堰作为一座拥有丰富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的问题。请您谈一下解决这个矛盾的思路。 刘俊林: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从短期和有限的区域来看,可能是一对矛盾。但从更长时间和更宽的区域来看,从都江堰的实践来看,二者可以辨证统一,相互协调发展。 自2003年10月成都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以来,我们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条件下如何选择产业发展。进入21世纪,群众和领导干部都已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也积极努力,坚持做好保护历史遗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全市付出了很大代价。 我们关闭了所有的煤矿,实现了工业集中发展,排除了很多有悖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大量的建筑,拆了27万平方米房子。 我们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到2006年,都江堰的森林覆盖超过了60%,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大熊猫种群扩大,川金丝猴、猕猴的数量提高了7个百分点,珍稀植物也得到了很好恢复。环境质量有了很好改善,空气常年保持国家最高水平,水质达到国家最高水平。 过去4年,都江堰的经济也得到了持续发展。到去年居民收入翻了一番多,尤其是农村收入增长更快。总之,从现象和数据来看,我们过去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是正确的。都江堰选择了一条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投资》:在自然人文和谐下的产业选择,这个发展思路对都江堰的城乡发展有哪些具体的影响? 刘俊林:2006年我们提出自然人文和谐下的产业选择,的确非常有影响。与东部地区城市相比,都江堰的总体发展水平、规模速度、质量都有待提高,但是通过努力,我们把都江堰的后发劣势转化为了优势。我们的主题就是在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保护下,选择一条城市产业的持续发展道路。 都江堰过去是资本净流出地区,现在已经变为一个净流入的地区。过去,都江堰60多亿的社会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才30多亿,资金是净流出。到了去年,存款余额突破100亿,贷款余额也增加到了100亿。社会看好都江堰的发展,资金流入也越来越多。 《中国投资》:都江堰在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软件环境方面,也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做了哪些工作? 刘俊林:城乡一体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目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金、人力及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的流通和融合,进而推动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只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建立新的促进机制和体制是政府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我们全面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全面实施核准制和备案制,充分发挥新城公司、兴市公司、国投公司、土地储备中心的作用,政府投融资能力大大增强。我们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完成,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实施,户籍制度、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实施了以撤乡并镇和村组撤并为重点的行政区划调整。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9.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比2002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外经外贸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出口创汇比2002年净增1200万美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强强联合,完成技改投资达38.45亿元。拉法基二期、东软信息、海蓉药业、普什宁江、恒创特种纤维、日昇奇异果、兴达食品加工、美仑旅游酒店管理学院及五星级酒店等重大产业化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的产业发展。 《中国投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广大城乡群众收入,让他们得到实惠,在这方面都江堰是怎么做的? 刘俊林:富民强市,让城乡群众共享城乡一体化的成果,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规划建设新型社区和农民集中安置区29个,建成规模99.9万平方米,搬迁安置15113人。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衔接的户籍管理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制度,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实施“帮户脱贫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安身工程”、“爱心献功臣”、“帮困助学”、“帮困助医”等救助工程,4年实施安身工程1307户,提高了“五保户”供养标准,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教育、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