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经济领袖--前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0月22日 01:00 《财经》杂志 | |
前言 在激变的中国,选举出未来的经济领袖,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财经》与“世界经济论坛(The World Economic Forum)”筹划推出“中国未来经济 “中国未来经济领袖”的候选标准有三:一是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中国人;二是在本人从事的工作上有突出成就,并且在本业之外有巨大社会贡献的人;三是出生于1960年1月1日以后。 在推出这一组人物时,我们的方法较为特别: 首先,关于领袖概念的理解。在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中,“领袖”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字眼,不可轻用,似乎一个国家、13亿人口,可称之为领袖的少之又少。我们提出的“领袖”,亦即英文LEADER,是一个宽泛得多的概念,系指在各个领域的领导型人物,在经济领域就包括了企业家、经济学家和经济官员,等等。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承认领导人物在社会生活各个宏观和微观领域的作用。我们观察到,多数人是逐步接受和理解了我们提出的广义的、当然也是更为国际化的领袖概念。 其次,我们的评选以自愿为基础,邀请对自己的今天和明天具备信心、而且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公众评说的经济领袖人物参评。在中国传统上喜欢讲求“低调”、担心“枪打出头鸟”的文化背景下,纵使要求已经成为公众人物的许多经济界杰出人士参加这一有国际背景的评选活动,也是需要“动员”、需要“鼓励”的。我们观察到,香港、台湾等地的经济人士,对于此类活动非常熟识多不拒绝,而内地企业家对此持保留态度并婉拒者则不乏其人。我们因之更加珍视积极参评者的勇气和信心。 再者,我们的评选条件在年龄上偏于严苛,坚持以1960年以后出生为界。未来属于青年,但如何界定青年栋梁,确实很难把握。特别是东方社会偏重年资的习俗,中国大陆转型期的多变,都使青年而成栋梁的机会并不很多,其未来更面临严峻挑战。43岁以下的年龄限制,使一些成就卓著的业界精英未能进入候选名单。 此次未来经济领袖评选,正式启动是在2003年3月。由《财经》、“世界经济论坛”及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联合组成的项目工作组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进行调查,选出100多名初选者,从中选出25位候选人。其中,20位有意参评并积极配合而成为入围者。《财经》对相关人士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派出记者进行访问,并为每一名入围者编制出“参评档案”,共分为六项:基本情况;主要成就;社会贡献;社会评价;争议;记者印象。由于SARS的影响,20名入围者的档案编制受到一定影响,至4月底最后完成。此后,相关文件汇编成中英文两种文本,送15名海内外评委投票。评委主要依据相关资料、背景研究和自己的印象判断投票。 8月底,评委投票结果陆续到达,按票数列出前十名。我们没有即时公开有关结果,而对已经当选的人士进行了再次调研采访,与4月前的情况对比,在动态过程中关注人物。故此,评选结果至10月中旬方得以公布。 明天的领袖最终将由明天的事实来说话。我们祝贺2003年10名“中国未来经济领袖”脱颖而出,也将跟踪他们的发展和变化。此次评选活动将每年举行一次,已经当选者不再参评。在明年新一轮评选结果公布之时,《财经》上还会有一个栏目“2003人物追踪”,让读者了解,昨天当选的“未来领袖”是何风采?——编者 附:中国未来经济领袖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健、王传福、田溯宁、严凯泰、郭广昌、郭为、辜仲谅、蒋丽莉、谢国忠、韩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