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消费者判断进口化妆品成分功效将有据可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 08:32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李欣欣

  补水因子、BIOWHITE美白精华、植物精华……在市场上各式各样的化妆品成分说明中,大量“高深”的名词总让人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其中一些英文或日文的成分说明更让消费者觉得迷惑。日前,记者走访沪上化妆品市场后发现,化妆品生产企业在产品的成分名称标识上,似乎更青睐用一些不规范的名词或概念。

  不过,这一状况从明年起有望得到改善。日前,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的通知,要求生产企业在化妆品标签说明书上进行化妆品成分标识时,凡标识目录中已有的成分,必须使用《目录》中规定的标准中文名称。也就是说,在化妆品的成分标识中,不允许再使用各种含糊的概念,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中文名称来标注。

  概念代替成分名称

  昨日,记者走访了沪上部分化妆品专柜,注意到一些进口化妆品的外包装上,往往用外文标注成分名称,而一些国内生产的化妆品包装上,成分说明书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英文。记者注意到,除了成分的标注五花八门外,部分产品在功效描述上更是有些夸张。如记者在某品牌专柜看到,一款面膜产品的成分说明为:草莓乳酸成分、草莓中萃取的丰富维他命。

  有专家认为,厂商在进行成分标示时,应严格标示成分名称,而不应用成分来源或功效代替名称,比如草莓中提取的丰富维他命,就应明确标识是维他命C还是E。一些成分来源或产品工艺,在文字宣传材料里体现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应出现在产品标示的说明书里。

  而在另一个化妆品专柜上,某面霜产品的产品成分中标着“纯精华油”。记者采访化妆品业内人士后了解到,精华油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并不是某一种化妆品成分,商家可将其作为产品名称进行修饰,但用于成分说明中则并不规范。

  用概念代替成分名称的现象并非个别。在多款

护肤产品的成分说明书中,都能看到“补水因子”、“
美白
因子”、“防皱因子”等熟悉的字眼。但消费者往往不清楚“补水因子”到底是哪一种成分。专家介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某种成分的名称叫“某某因子”,这是商家为了引导消费而创造的概念,实际不是科学定义的名称或医学、药学、植物学等的标准名称。

  在众多化妆品的成分说明书中,除了概念“泛滥”外,不少商家往往将化妆品的成分与功效进行混淆,夸大商品的宣传。如某眼霜产品的成分说明中标注着“高保湿胶原蛋白”,消费者一眼便可看出“高保湿”实际是在描述产品的功效,而对于产品内含有的“胶原蛋白”成分能产生“高保湿”功效的依据,说明书里并没有介绍,这不禁让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打上问号。

  拟建“化妆品不良反应中心”

  那么消费者在选购化妆品时,面对各种新名词和概念,该如何选购呢?中国化妆品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齐昆鹏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应对化妆品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化妆品成分。例如化妆品说明书上标的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海藻提取物等成分,就能起到保湿的作用,其中透明质酸就像强力吸收棉一样,可吸收本身重量数百倍的水分,使得消费者在敷面时起到保湿的功效。另外常见的油脂成分有凡士林、霍霍巴油等。不过,还有一些护肤品中含有一些并不安全的成分,消费者在挑选时应谨慎。如在各类美白成分中,过氧化氢的作用就如同“漂白水”,会刺激皮肤,另外苯二酚这种成分如使用不当,也可能对皮肤造成一定伤害。

  齐昆鹏还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要仔细看清化妆品的说明书,如对产品有疑惑,可向市消保委、市食药监局等部门进行咨询。另外,中国化妆品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还计划今后在各个城市建立“化妆品不良反应中心”,协助消费者判断化妆品的成分和功效。有专家认为,在明年

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出台后,成分标注“概念化”的现状有望得到规范。按照规定,商家必须将产品的真实信息告知消费者,这使得消费者在判断产品功效时有据可查,给予消费者更加充分的知情权。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