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企业外迁引发不安情绪漫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16:12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 谢孝国 温龚峰

  广东省本月对外公布:2007年珠三角外迁外商投资和来料加工企业仅244家。此后,从去年10月开始爆炒了近半年的“珠三角大量企业倒闭外迁”的话题似乎一度冷却下来。然而,媒体报道的数据与官方的调查数据为何相差甚远?珠三角未来有没有企业大量外迁的隐忧?本报记者以“外迁”报道最为集中的东莞和深圳为主要对象,从各方面展开了调查,力图还原事实……

  企业之游移

  撤离虽不多 观望却不少

  即使不外迁 也出外考察

  企业对倒闭外迁的“感觉”,远远超过政府调查数据所显示的“事实”。

  去年10月24日,位于东莞东城区的常登鞋业突然宣布停止经营。常登的“闪电”歇业,引爆了东莞及周边地区部分企业自2007年上半年以来因成本上升而陷入经营困局的情绪,随后,企业外迁、关闭甚至逃匿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最终出现去年12月初有媒体报道“广东上千家鞋企关门”。

  这些都让迷茫与不安的情绪在企业老板中蔓延。目前有1000多员工的东莞跨日鞋业是厚街众多鞋厂中的一家,公司总经理王胜培今年元月底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不少同行都在观望。春节前,记者在东莞采访的近十家鞋企、家具厂、电子厂,几乎“众口一辞”地说,春节后将“考虑”撤离东莞。但撤离到其它地方,经营成本会下降吗?新地方可能在土地、租金等方面有优惠,但产业链条是否完善?营业物流的成本会否提升?行业信息是否充足……王胜培说,这些问题,企业都需要面对和权衡。

  3月14日,春节过后一个多月,记者再次来到东莞,不过这次的采访从制鞋企业的上游———鞋机生产厂家开始。

  奇峰鞋机公司位于厚街,客户主要是厚街一带的制鞋厂。总经理李国阳说,去年下半年以来,风传一部分鞋厂关闭或搬迁,但奇峰的客户基本上没动。然而,这些客户对增产或更新机器根本就不感兴趣。“他们迷惘,我也跟着糊涂,现在高、中、低鞋机都做一点。”李国阳用一句“雾里看花”道出他目前的生存状态。

  佛山南海全益制鞋公司是鞋机生产的前位厂家,其近千家客户分布在珠三角各市。3月22日,该公司总经理查芳春说,公司的客户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转移或倒闭,只是其中一些专事来料加工的鞋厂减少生产线,而那些有设计和质量保证的鞋厂反而还增加了生产线。

  东莞市经贸局副局长罗斌说,有一些企业是在东莞外面增加一套工序,如大朗的毛织企业;有的企业则是有一个车间或项目在外;“连根拔起”彻底退出东莞的企业并不多。记者在东莞几个重要的专业镇也了解到,目前外迁或关闭的,大都集中在某一行业中处于下游的中小企业,而一些行业的大佬大都处于游移观望之中,要么出去考察,要么将生产环节中的一部分外迁。

  但在这个时候,只要有一家企业外迁或倒闭,甚至到外面办分厂,都会引起上下游企业的“游移不定”,增加“紧张气氛”,罗斌表示。

  政府之担忧

  不怕迁的多 怕环境恶化

  能否闯过关 就在这一年

  加工贸易产值占东莞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罗斌说,12000家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东莞的经济总量。

  据称,当“珠三角大量企业外迁”不断见诸报端后,国务院相关部门曾派出工作组于年前和两会前到广东调查,东莞不少镇区也督令外经贸部门调查

  清楚到底走了多少企业。虽然调查的数字大大少于媒体报道的,但东莞市外经贸局一位人士表示,政府仍然不放心。

  在前不久东莞某镇的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该镇主要负责人表示,报刊关于“工厂大撤离”的报道并非无风起浪。同日,东莞市一位经济官员私下警告一些镇区的领导说:留给你们的时间就是一年,那些撑起东莞专业镇的企业能否“转向生根”,就在这一年!

  厚街镇目前有610家外资企业,与之配套的民企也在数百家。厚街镇外经办主任陈锦胜日前对记者说,厚街加工贸易企业外迁的现在还不多,但台资等的“游移”还是让政府担心,毕竟外向型经济是厚街经济的生命线。

  与厚街毗邻的大岭山镇,截至今年1月底迁出和关闭的外资企业为14家,而该镇拥有约400家外企。该镇外经贸办主任叶锦标说,目前大岭山家具业中的一些大企业均在越南、印尼、印度办有分厂,“我们担心的是,这些企业在外地的分厂一旦成熟,搬走也是早晚的事。”

  而外资企业麇集的长安镇,年前共迁出100多家企业,多集中在制衣、制鞋和玩具等行业,基本上是台资、港资和其它外企。长安镇党委委员李冠洲说,估计今年还会有100多家迁出长安,这虽然与1600多家外企的规模相比算不了什么,但政府还是希望把五金模具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企业留下来。

  企业外迁多少会影响东莞?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说,影响东莞的不是企业迁多少,而是企业外迁的性质。如果是投资环境的恶化,现在迁出几家、几十家,将来可能会影响整个产业;如果是有计划、适量外迁,走上百家、上千家,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数据之错位

  协会说上万 政府说几百

  数字都没错 背景更敏感

  企业的游移与不安,政府的担心与矛盾,坊间和媒体的流传和报道,让企业外迁的话题更加“敏感”。从去年11月初至今年2月底,有关“珠三角企业大量倒闭外迁”的报道,记者注意到了几组不同时期的数据:

  2007年11月初,亚洲鞋业协会数据:广东关闭的鞋企约有1000家;12月,行业人士分析:春节前后将会有近1.2万家员工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倒闭;2008年1月,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预言:未来两年珠三角8万家加工贸易型港企都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2月,《华尔街日报》援引香港工业总会预计说,珠三角6万至7万家港资工厂,今年将有10%停产……

  记者发现,这些数据基本都来自“协会”、“相关人士”,并没有政府权威部门的调查。直到3月的两会期间,省长黄华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珠三角企业大量外迁不是事实,2007年珠三角外迁企业244家,但新进的企业7000多家。这算是官方的正面回应。

  事实上,去年11月深圳官方就曾对外称“规模外迁”有误,但有关报道并未就此打住,反而愈演愈烈。当官方的最终数据是“外迁企业244家”时,媒体热炒已有近半年。

  媒体的报道有误?

  正在做珠三角产业转移专题研究的深圳社科院教授杨立勋说,媒体报道也许没错。他反问:深圳企业迁往东莞、惠州算不算外迁?东莞企业从一个镇迁往另一个镇算不算外迁?深圳从2005年至今平均一年吊销注销企业1万多家,广东省吊销注销外资企业年均也达4000多家,说珠三角关门倒闭上万家企业也没错。

  但将这些数字放在两个“大背景”下,就敏感了。按国际惯例,加工贸易企业20年一个转移,近10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在珠三角生存了近30年该不该转?一直有争议;去年以来,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收紧,加之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一系列“利空”消息确实让一些加工企业关门或外迁。但当正常的外迁放大到珠三角地区,当正常的企业注销与因成本上升而倒闭联在一起,“外迁”就成了媒体和徬徨中企业的热点。

  杨立勋建议,在珠三角产业发生变化的“敏感时期”,应该有权威的部门用权威的数据和事实,及时告知社会和媒体。在珠三角产业转型时,政府应该建立产业应对报告机制。当某一具有全局影响意义的事件发生后,应立即组织调查并公布结果,这样既有益于企业作出客观理智的判断,也利于媒体作出客观全面的报道,更利于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变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