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媒突围十人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2日 21:46  《传媒》杂志
传媒突围十人谈。传媒杂志2009年第6期封面图片。
传媒突围十人谈。传媒杂志2009年第6期封面图片。

  策划/周志懿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金融危机还是给了2009年的传媒业特别是报刊业一个措手不及。

  尽管这场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早从去年9月就已经­显山露水,但由于有上半年因奥运经­济拉­动的广告增长额垫底,2008年的传媒业并没有影响到传媒人过年的好心情。

  “变化似乎是一夜之间”。一位资深的报媒广告部主任向笔者这样形容他的感受。

  实事求是地说,尽管今年以来也不泛一些逆市上扬、广告得到增长的媒体,但从全局来看,从今年1月开始,传媒业特别是报刊业广告的下降的确几乎是暴跌性的。无论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的媒体,还是如长沙、重庆、乌鲁木齐等西部地区的报媒,至少都有20%的下降。这当然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若考虑现在报纸所载广告形式的实际价值、考虑折扣率与到款率的多重因素,其实际下降额也许更高。

  更令广告部主任们心里发慌的似乎还远不止这些。大洋彼岸的老牌报纸纷纷倒闭关门,曾经­雄心万丈全世界圈地的南非MIH集团董­事会宣布停止全球投资,传媒上市板块纷纷降低利润预期¡­¡­一时间,曾经­为之争论的“传媒冬天”在现实中霎然而至。

  战斗在一线的传媒人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虽然久经­沙场,但行业如此大的跌宕起伏终究无法让他们做到处变不惊。作业行业刊物,《传媒》第一时间感受到业界的冷暖与需要。

  “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温家宝总理这样说。

  但对于饱受金融危机波及的中国传媒业而言,我们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中国传媒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何时会触底?甚至,传媒业再度雄起的机会在哪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的信心才会充满底气。

  本期,《传媒》记录了十位传媒人及他们的单位面对危机的信念、谋略与行动。他们只是传媒行业中的极个别代表,但反映的却是来自传媒业界、学界最真实的声音和最深入的思索。而在字里行间,我们也惊喜地发现,面对巨大的困难,中国传媒已经­根据各自不同的媒体特性、资源结构和战略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并初见成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寒冬终会过去,而传媒人在这场危机中所积淀下来的智慧,也将成为中国传媒继续前行的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