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30年与英特尔的40年(10)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 16:25 《商务周刊》杂志
“我们老板指示我们把很多先进的经验带到中国,当时我们成立了一个项目叫MMS(生产赞助项目),实际上就是经验分享,如何控制生产线的质量,我们把这些叫做软性投资。”此后,英特尔与中国IT厂商的合作越来越深入,现在已经开始共同研发,进行更深层的技术合作,以提升中国本土企业的专业水平,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 杨叙说:“英特尔把在中国建立一个更大、更完善的IT产业链和生态圈,看作自己的成功基础。同时,这种合作也使中国用户、中国IT产业与英特尔三方取得了共赢的效果。” 2000,亢龙有悔 要塑造中国的IT产业生态圈,当然离不开研发投资。英特尔的策略是将新技术带到中国,并真正把中国当作创新的市场,而非仅仅收割短期利润。 1998年11月,格鲁夫离任前最后一次访华,宣布投资5000万美元在北京成立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ICRC),这是英特尔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个研究实验室,主要致力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和对核心应用的研究,这些研究会回过头来决定芯片开发的方向。中国研究中心起步就进行人机界面的研究,如今更扩展到计算机架构、未来工作负载、以及编译器与运行时等领域。 这一年,61岁的格鲁夫退居董事长,贝瑞特接任英特尔CEO。此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伟人辞世的悲痛和香港回归的振奋,并且成功幸免于亚洲金融风暴。两年后,它将重返WTO的大舞台。 以正式将英特尔每年最重要的全球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扩展到中国为标志,英特尔与中国的关系持续深入,在中国IT业确立了霸主地位。但国内的反垄断之声随之响起,英特尔与微软成为当然目标。中国政府也决心扶持本土芯片产业,并于2000年出台了影响深远的《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文件),中芯国际、和舰科技,以及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商台积电纷纷落户上海和苏州。 在1999年给股东的信中,贝瑞特踌躇满志地写到:“我们正改变着英特尔,力图把它从PC行业的中心打造成未来互联网经济的中心。”但在全球,AMD凭借Athlon处理器的成功,一扫连续6年的亏损,市场份额也一度增长到21%。台积电等大型芯片代工厂向上游的芯片组发起冲击,图形芯片Nvidia崛起,联想、IBM、苹果等电脑厂商与英特尔之间的“蜜度”在降低。2001年,英特尔遭遇了15年来第一次销售额下降,利润仅为13亿美元,比2000年下降88%。贝瑞特掌舵下的英特尔面临市场份额与营业额双双下滑的窘境。 坏消息接踵而至。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1年,“9·11”事件使美国陷入恐慌;惠普与康柏在寒冬相拥;安然事件、安达信丑闻、世界通信公司破产则在不断刷新美国最大破产案的同时,对美国经济釜底抽薪。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由2000年3月的超过5000点,惨跌至2002年底的不到2000点。 没有人怀疑,经济萧条来了,英特尔面临着又一次大考。 然而英特尔再次展现了雄厚的技术实力,贝瑞特也再次显示出他面临危机时的沉稳和老到。他一方面大胆出击,接连推出15款针对不同领域的奔3微处理器,启动“赛扬”战略,将AMD的上升势头遏抑;以6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12个公司,大部分是互联网和通讯公司;风险投资部向350家公司投资近80亿美元;另一方面他又稳步防守,取消了英特尔家用电器部门、流媒体部门和电子商务部门。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