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30年与英特尔的40年(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 16:25 《商务周刊》杂志
在观望中国长达6年之后,英特尔决定试水中国。 1985年的中国刚刚决定开始启动城市改革,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马上就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一年,英特尔在北京民族饭店设立代表处,与一家知名的国有企业合作进行大型机销售业务。这个代表处,只有一名总经理、一名秘书和一名司机。 “那时候英特尔还没有做PC芯片,PC在世界范围内才刚起步,中国人还不知道什么叫PC。”戈峻告诉《商务周刊》,这一合作由于双方在经营方向上的分歧没有获得成功。今天的英特尔人不愿提及进入中国的前8年。 事后来看,与中国由陌生到结缘的1985年,在英特尔公司发展史是最关键的年头之一。这一年英特尔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转向针对个人电脑的微处理器业务。 1985年7月4日美国国庆假期之后,英特尔的386芯片提前两个月设计成功。但英特尔内部却一点高兴不起来,因为在赖以起家的DRAM存储器业务上,此时的英特尔被NEC、东芝、日立、富士通等日本企业发动的价格战打压得抬不起头。1985年,DRAM业务占英特尔收入的比重下滑到不及5%,但英特尔仍将研发费用的2/3花在它上面。由于DRAM的拖累,1985年的英特尔巨亏6000万美元。 经过反复权衡,1985年10月,在386计划顺利推进的同时,时任CEO安迪·格鲁夫和董事长戈登·摩尔正式宣布退出存储器市场。“我们终于能克服心中的不甘,承认失败,放弃一个我们曾经风光过的领域,以求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个艰难而充满痛苦的决定。”虞有澄回忆道。 转型后的一两年对英特尔来说是艰苦的岁月。它的年营业额由1984年的16亿美元降到1986年的12亿美元,并在这一年亏损了2.5亿美元。但386拯救了英特尔。386是个人电脑的CPU历史上第一次达到32位处理性能,这意味着PC拥有传统大型机的计算能力。此前大型机制造商如IBM一直把16位的PC定位为小型的个人应用领域。 由一家存储器公司到一家微处理器公司的转型,痛苦而短暂,却使英特尔完成了涅。蓝色巨人IBM不肯接受386,行业新兵康柏、戴尔和中国台湾的宏(Acer)则抓住了历史机遇,率先推出基于386芯片的个人电脑——它的微处理器来自英特尔,操作系统来自微软,键盘、监视器、驱动器等来自多个依循开放标准的专业供应商。来自五湖四海的起义者们很快形成“蚂蚁雄兵”之势,“彼此兼容、自由竞争”的新的产业标准建立起来。 虽然后来IBM也重拾386,但PC行业的格局已被386戏剧性的成功所颠覆:兼容机大行其道,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件来自英特尔和微软,格鲁夫强硬的决定独家生产386而不是按照IBM的指示授权给AMD等“第二供货商”,电脑行业不再随着IBM的脉搏而动。 1988年4月,《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令人敬畏的英特尔垄断了属于自己的市场,整个PC行业和华尔街都意识到,英特尔控制的是美国利润最丰厚的垄断行业之一。”这一年英特尔20岁,它创下了28.75亿美元的营收和4.529亿美元利润,在全球《财富》500强榜单上攀升了50位,来到第150名。1990年,英特尔首度以“新电脑产业”来称呼PC工业,相对于大型机组成的“旧电脑产业”,电脑产业步入新纪元。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