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的30年与英特尔的40年(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 16:25 《商务周刊》杂志

  1979年的英特尔为其Microma数字手表制造子公司做电视广告花费了60万美元,格鲁夫不禁惊叹:“就一个广告啊,一下子,没了。”直到1990年,英特尔仍没有营销体系和广告代理商,消费者不知道微处理器电脑机箱中的具体位置,大多数PC用户并不清楚微处理器与电脑之间的关系。英特尔决定发起针对终端用户的电视广告运动。对此英特尔内部争议很大,反对者认为计算机制造商不会欢迎英特尔越过他们直接与消费者沟通。但格鲁夫力排众议,支持这家由工程师管理的B2B公司直面消费者。从1990年至1994年,英特尔耗资5亿美元,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享誉全球的品牌。而OEM厂商也对“Intel Inside”非常欢迎,到1991年底,342家OEM加入了该计划。

  1992年,格鲁夫回顾英特尔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8年到1980年代中期,英特尔是一家大规模集成电路公司,一次挫败将英特尔逐出存储器市场;第二阶段,英特尔变成一家微处理器公司;到1990年代,英特尔成为了一家“名牌产品公司”,而不是微处理器公司。

  同时期的竞争对手们却境况不妙。当时的信息技术统治者IBM股价暴跌43%,日本半导体公司陷入低谷,摩托罗拉88000生产衰退,很多芯片公司危在旦夕,RISC阵营式微。“产业血洗。”格鲁夫曾评价当时的PC产业。

  Dataquest公司的数据记录了英特尔的这段历程:1982年英特尔在全球半导体厂商中排名第8,1987年滑至第10,到1992年则超过NEC跃升为第一名。

  对英特尔来说,这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一段岁月。但这样的轨迹不属于中国。罗大佑同期推出的《未来的主人翁》中借孩子之口唱到:“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我们不要一个被现实生活超越的时空,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远模糊的水平线。”那个时候,已经完成经济腾飞的台湾岛正在从华勒斯坦眼中的世界体系的边缘向现代社会的核心融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分工的重要区域,著名的任天堂刚刚推出它的街机游戏,而北京的景山学校才开始购置大陆学校中的第一批电脑,并吸引了邓小平前往参观。

  但从封闭中醒来的中国有太多事情要面对。经历了短暂的上下一心的改革热忱之后,这个国家在1980年代末陷入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冲突之中,改革开放的车轮出现了停滞乃至倒退的可能。山坳上的中国面临往何处去的天问。

  英特尔与中国的故事同样很不顺利。大型机业务失利之后,英特尔的中国办事处主要是推销其在全球的非核心产品:工控机与单片机。现任英特尔中国大区总经理杨叙在面对《商务周刊》追问时,只想到1988年他们做成的一单生意:与当时的中国航空航天部合作,引进了英特尔的一种工控技术。

  1994,密云不雨

  1993年5月,英特尔推出内涵300万颗晶体管的经典之作——奔腾Pentium微处理器,奔腾芯片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像风暴一样席卷了整个市场。成立仅仅25年的英特尔成功度过了全行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年它的销售额达到87.8亿美元,利润近23亿美元,市值达到259.3亿美元,升居《财富》500强的第56位。它是“新型计算机产业”的中心,全世界最重要的公司之一。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