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故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11:45 《环球企业家》杂志
唐山故事 在今年1月的一个周末,当本刊记者到达位于唐山北部的迁西县三屯镇时,津西钢铁年产200万吨中小H型钢工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已经建起的厂房如同崛起于庞大阵地上的军事堡垒。在其南门,数十辆运输建筑材料的重型卡车围成一圈,依次进出厂区。但与此工业化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周围则完全是一幅中国北方典型的农村景象,冬季的寒冷让大地一片萧条,三轮车、拖拉机、重型卡车交错从津西钢铁办公楼前不停尖叫着驶过。 这里距离迁西县城30里,燕山山脉环绕四周,在这数千亩土地上,各种野心勃勃的变化正同时发生,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新产能提升让津西钢铁已经拥有了200万吨带钢加工能力和100万吨大H钢加工能力,其粗钢产量则达到500万吨,并逐步向600万吨靠近。 但这还不是董事长韩敬远的全部目标,在他的计划中,津西钢铁必须迅速向1000万吨的规模冲刺,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H钢生产基地。为此,津西钢铁在其近万人的“钢铁部队”内发起集资入股,每名普通员工最低入股额1万元,最高3万元,管理层个人入股最高80万元。最终,津西钢铁将出资9.6亿元,当地汇银工贸公司出资2.4亿元,以共同建设200 万吨的中小型H钢项目。对津西钢铁来说,这是实现跨越的重要一步。 在负责生产管理的副总经理白金顺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项目规划图、战略图,如同一个身处前线的军事指挥所,不断有人进来向他报告各种进展并要求在各种文件上签字。 很多初到迁西的人都无法相信,在这样一个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津西钢铁是如何获得现代钢铁生产所需的秩序和能力。在过去20年中,韩敬远是这方面的一位敏锐觉醒者,现在,他已经将津西钢铁的生产管理授权给总经理冯爱民,自己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唐山大本营之外奔波,在欧洲考察合作伙伴,在北京筹划资本运营。这对一个大半生都在管理工厂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而津西钢铁本身也在经历着“蜕变”。 1981年,26岁的韩敬远还只是自己家乡——唐山市迁西县东荒峪镇铜矿的一位车间主任。这一年,“引滦入津”工程开始动工,将在迁西境内修建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完工,但修建的两个水库却带来很多移民,一直难以安置。1986年,为解决移民问题,天津市拿出一部分资金,迁西县出了一块地,在当地建起了一个小铁厂,年产量14万吨。由于是天津、迁西合建,工厂起了一个新颖的名字——津西铁厂。 1992年,已经是迁西县汉儿庄铁矿矿长的韩敬远被调往津西铁厂担任厂长,被授命挽救这家连年亏损的企业。“他是一个精明而且有眼光的人。”津西钢铁轧钢厂班组长宋乔告诉《环球企业家》。韩敬远很早就在企业内推行相对苛刻的管理制度,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一度让许多员工对这个有着西方资本家风格的管理者颇有意见。 1992-1994年,中国钢铁行业恰好进入一个繁荣期,房地产热带动了建材业的发展,钢铁价格不断上升,韩敬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发展机会,由炼铁开始转向炼钢。但1994年开始,国家着手宏观调控,钢铁行业进入萧条期。到1997年,唐山的市属企业全部败下阵来,张家口地区的地方小钢铁企业基本上全军覆没,而此时的津西钢铁却一枝独秀,仅4个100立方米高炉就实现利润2008万元。 1999年,在国退民进的浪潮下,韩通过复杂操作让津西钢铁实现了MBO(管理层收购),让其成为一家民营性质的钢铁企业。“当时我们的生产销售非常灵活,决策快,建工程的周期短,让津西比国有企业更能抓住市场机会。”宋乔回忆说。而这时的韩敬远则展现出另一种善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在许多钢铁企业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的时候,津西钢铁不断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而且巧妙地将规模控制在国家调控线以下。因此,无论是行业政策中对规模的控制还是在环保方面对落后产能的淘汰要求,津西钢铁都没有遭到大的冲击。2002年,津西钢铁年利润已达5.12亿元,在全国冶金行业中经济效益排第12位,形成了年产钢、铁各200万吨的能力。 几乎和所有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早期故事类似,韩亦懂得如何把握时机,并逃过政策红线的惩戒。当2003年,国家再次开始限制钢铁业的过热投资时,韩敬远则开始考虑调整产品结构,决定投资H型钢的生产。第二年,津西钢铁的母公司中国东方集团在香港上市,由此获得资金支持,开始抢点建设H钢生产线。“如果现在才报这个项目,肯定批不下来了。”津西钢铁一位管理层表示。 2006年10月,津西100万吨大型H型钢项目投产,成为国内除莱芜钢铁和鞍山钢铁之外的第三家拥有此生产线的公司。现在,H钢已经成为津西钢铁的支柱产品,其客户包括空中客车在天津的工厂和北京国贸三期等大型项目。 就规模和利润率而言,看似毫不起眼的津西钢铁由此跃入中国钢铁业的第二阵营。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