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颗新药的成长烦恼:创新需求召唤政策转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13:27 新经济导刊

  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文魁

  中国应加紧研究创新需求鼓励政策,并相应调整创新政策体系,由过分依赖创新供给促进政策转向重视需求鼓励政策

  《新经济导刊》记者 朱敏

  恩必普等中国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转化难题要解决,固然离不开企业通过自我提升以突破自身营销瓶颈,但更为迫切的,则是寻求相关政策的配套和支持,破除其自身无法逾越的外部屏障。

  而要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热望,关键在于中国的创新政策要从整个体系上进行转轨,转向以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和整个国家自主创新的模式,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有效激发其创新活力,使创新成为一股催生和创造财富的重要力量。

  创新政策体系的转轨趋势,有着怎样的历史前奏与现实依据?又该如何推进并迎接这一转向的到来?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日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与张文魁副所长进行了交流。

  传统创新体系是个“闭循环”

  《新经济导刊》:在谈论起恩必普的市场困境时,大多数人认为石药自主研产创新药的初衷丝毫没有问题,是利国利民的。但也有人表示疑问:当初在做投资决定时,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它将来的市场需求以及经营难度?

  张文魁:石药研产的新药恩必普,作为一款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大创新药物,我想它首先是有市场需求的,政府也有义务为屈指可数的自主创新药开通“快速通道”,将这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至于有人把它现在遇到困难的账,算到之前的决策环节上,反映出的还是我们似乎没有冷静想过:国家重视科技这么多年了,中国创新资源这么多,中国人又这么聪明,中国的自主创新为什么老不行?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自主创新今天的滞后局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新经济导刊》:我所知道的是,这里面有我们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以及科研与企业“两张皮”的问题,还有就是国家投入资金不足。

  张文魁:你说的这些确实都在制约创新。不过,尤其是后面一点,还只是表象。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还有什么因素更为深层次地影响着中国的创新进程?

  张文魁:实际上我们突然发现,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国现有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打上了很强的计划经济烙印,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是很符合。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改革最慢的部门是什么?科教文卫,其中就有科研。

  在“两弹一星”背景下,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我们把它叫做“创新供给促进政策”。这种体系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政策和科技计划,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旨在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研制开发相关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促进了技术的,但存在很大局限性。国家的创新资源都投向了科研单位和国有企业,而且那些供给不需要市场需求拉动,像“两弹一星”,造出来放在那里,更不用考虑买家了。

  这样就导致我们过去的创新体系是个“闭循环”。就是,研发项目一直沿着“立项目—要资金—出成果—搞鉴定—评奖项—调职称—立新项”的封闭路径,无法与市场接轨,导致研发与市场“两张皮”,浪费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创新项目具有强烈的鉴定和评奖导向,而不是市场和效益导向。

  这就要靠一种与“创新供给促进政策”相对的、更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创新体系来改变,这就是“创新需求鼓励政策”。最近我们一直在呼吁这个。

  创新政策应转向重视需求鼓励

  《新经济导刊》:“创新需求鼓励政策”,具体是怎样的一种政策模式?

  张文魁:这种创新体系,主要是政府通过直接补贴、税收优惠、价格优惠等措施鼓励用户购买创新产品,通过强制性标准和倾向性措施引导民众使用创新产品,或者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购买创新产品。毕竟,建立在技术研发基础上的创新产品在投放市场之初,由于生产规模小、研发费用分摊大,甚至生产工艺还不太成熟,加上社会化的生产配套体系没有形成,生产成本高从而销售价格往往比较高,需求受到抑制。同时,创新产品的性能可能还不为外界所熟悉,会导致使用意愿低。

  《新经济导刊》:恩必普这样的创新药,就面临市场接受度低的情况。

  张文魁:医药行业,本身在整个市场效益的格局中就表现得低迷,有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意味。在这种不利情况下,需求鼓励政策(如政府采购、医保目录等)可以有效提升市场对恩必普这类创新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消除创新供给方对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感,有利于减少它的财务压力,有利于创新供给方的合理竞争,从而刺激供给方的创新活动。

  《新经济导刊》:国外的情况是怎样的?

  张文魁:在过去,发达国家曾经也以供给促进政策为主,但是,近十几年来,国外越来越重视创新需求鼓励政策,创新供给促进政策退居其次。

  通过创新需求鼓励,如税收优惠、区别性价格、直接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以及标准设定和倾向性措施,一些国家各自形成了具有创新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像美国的国防工业、韩国的微电子工业、德国等欧盟国家的节能和环保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它们的需求鼓励政策是分不开的。

  《新经济导刊》:看来这样的政策模式在国际上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目前有没有迈出相应的步子?

  张文魁:中国应该说已经开始引入创新需求鼓励政策了。你看国务院颁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就明确规定,要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国家税务总局也表示,将对混合动力汽车等产品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总体上看,中国创新需求鼓励政策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重供给促进、轻需求鼓励的观念由来已久,并直接影响到国家创新资金分配,已有的创新需求鼓励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还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新经济导刊》:就是说,有了政策,还需要配套的鼓励措施。

  张文魁: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 动通信、大型飞机等16个重大专项,目前已开始或准备实施。但从配套角度讲,还应通过强制性标准、政府采购、直接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创造和扩大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同时要相应改革创新资金的分配体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