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经济导刊杂志:一颗新药的成长烦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13:27 新经济导刊

  丁苯酞等创新药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已经超越了一个企业自身能力的范畴,如何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保持企业的创新热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新经济导刊》记者 朱敏

  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以之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

  听到这个消息,已经一连几天都没好好休息的石药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岳进,一时难掩内心的喜悦之情。他告诉记者,这预示着国家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疑让石药人“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而就在头一天,岳进来到北京,脸上还挂着几许踌躇与焦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议室,他参加了一个以“推进中国医药企业自主创新市场化进程”为主题的高层研讨会。

  让岳进和他的同事们彻夜难眠、喜忧交织的,就是一枚小小的软胶囊丁苯酞(NBP)。

  “一句话,国内市场不认可。”岳进有些无奈,道出了任何一个石药人都不愿接受却又无可否认的事实。

  丁苯酞,这款历时二十多年研制成功的国家一类新药,由石药集团自2004年推出以来,通过将丁苯酞生产技术和欧美地区的销售权向美国某跨国公司授权,从而在海外市场取得了盈利。但尴尬的是,同样一款药品,在国内市场的境况却不甚乐观,经营过程中频遇荆棘、屡受挫折。石药旗下生产该药的恩必普药业已连续多年亏损,照此下去,别说盈利,想在专利期内收回其高达3.5亿元的投资,都可能遥遥无期。

  作为世界上首次以“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治疗”为主要适应症的全新化学药物,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获得新药证书以来,丁苯酞接触市场已长达5年,如今却不被国内市场认可,若非石药人自曝内情,局外之人是万万想不到的。这不仅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更叫人扼腕叹息。

  丁苯酞在国内市场的状况,用句影视营销上的话来说就是“叫好不叫座”,自我安慰地形容则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丁苯酞的命运,只是中国创新药市场现状的一个缩影。”一同前来研讨的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总经理许宝芝一句不经意的话,让人们对中国原本就凤毛麟角的几个创新药的困境有了更深的认识。

  就在今年的7月5日,有“中国首个被国外承认的抗痴呆创新中药”之称的NJS,被江中药业宣布放弃,江中药业终止执行其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研究所于2006年3月27日签订的新药转让协议议案,并收回了6500万元新药研发投资预付款。

  而仅在半个月前,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英国植物制药公司签订了该新型抗痴呆中药的合作协议,按此协议,军科院将向对方转让相关技术,对方获得该药的独家专利许可权,负责临床研究及在海外的开发上市。这是媒体最近报道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医药专利许可权转让给国外公司并进行后续临床的实例。

  上海张江,这一原本中国新药研发的前沿阵地,不少在研项目也身陷尴尬境地。上海泽生科技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纽兰格林的有效性一经临床试验初步证实,就有多家跨国药企纷纷提出技术转让或合作的要求。由于融资和成果转化艰难,以买断、合资等形式被跨国企业“割青苗”的案例,可谓屡见不鲜。

  看来,丁苯酞的现实境遇确非特别个案,而是所有研产创新药的中国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从全球来看,医药市场规模去年超过6000亿美元,对于任何一家参与其中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规模庞大且利润丰厚的行业。然而目前中国只占全球制药市场的3%左右,约6000家制药企业中超过98%的企业是在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仿制药,制药企业的利润仅能维持在5%左右,长期处于全球医药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即便是中国创新药青蒿素,也由于专利被抢先注册而痛失国际市场,如今只能默默为率先获得知识产权的瑞士诺华和法国赛诺菲供应制药原料。

  双环醇也饱尝了企业投入与市场回报的失衡之苦。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研发投入一亿多元,去年的销售额仅为7000万元,与国外创新药销售额几十上百亿美元、投入产出比十倍甚至百倍有着天壤之别。

  自1986年以来,中国批准的自主研发一类化学药共40种,研发投入和市场产出呈现严重失调的状况,粗略比较,中国原创药上市后的年销售额不足国外原创药上市年销售额的1/10,国内创新型企业纷纷采取转让国外销售权的方式缓解投入压力。

  类似青蒿素之覆辙,谁也不想重蹈;而双环醇的成长烦恼,则在丁苯酞身上更为放大了。倘若说前车之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反思,那么,它们的惨痛势必还要在中国其他原创药物身上重演。这是丁苯酞,是石药等制药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新药丁苯酞的危情告白,显然加重了行业的担忧:像石药这样具有实力的老牌制药企业尚且在创新药的市场征途中困难重重,甚至面临折戟沉沙之虞,那其他的制药企业又该如何拿出勇气,放开手脚,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除了制药企业自身营销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外,横梗在“丁苯酞们”面前、其自身难以逾越的政策性屏障究竟有哪些?又该如何一一破解?岳进专程从石家庄赶来北京参加的这次高层研讨会,正试图给出一些答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丁苯酞等创新药在前进过程中遇阻原由的真实写照。石药人并不讳言自己在营销能力上还有待提高,不过,医药行业并非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尤其在当前国内医药行业原始创新能力较低的情形下,如何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保持企业的创新热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研产创新药的制药企业亟需相关政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在专利药认定上)和市场转化的关键环节(包括药品定价、医保目录、药品招标采购等),这正是“丁苯酞们”翘首以盼叩开国内市场之门的救命稻草。

  当国内的中国制药企业还在一窝蜂地仿制国外药品,石药集团早在多年前就主动地扛起了“自主创新”大旗。在决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展合作,开始为丁苯酞的研发进行投资的那一刻,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定是豪情满怀,心中早有一幅关于中国自主创新药的美好图景。

  而在今天的种种市场境遇面前,这样的图景所倒映出的,更多的是如“童话”一般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实,不论丁苯酞最终能否突出重围成为时代的宠儿,也不管丁苯酞将来会用哪种颜色装点历史的天空,但至少,石药人曾经用纯真的童话情怀,为自主创新的梦想与现实打开了一扇希望的窗。假若天遂人愿,童话亦能成真。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