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汽车走出去要以市场换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1日 10:21 财经时报
  面对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高压和围攻,中国汽车需要启动“以市场换市场”的战略来赢得国际通行证。   正当人们对中国汽车的海外扩张满怀信心的时候,俄罗斯相关部门日前宣布,暂停审批中国汽车在俄的所有生产项目。俄罗斯,这个曾经被普遍看好的通向西欧的市场跳板,冷酷无情地给高温连发的中国汽车浇上了一盆凉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冷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不禁要问:闯荡海外,中国汽车到底准备好了没有?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可以理解的是,中国汽车要想实现快速崛起,没有人给它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必须要跟国际汽车巨头站在同一平台展开竞争,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即使个别企业有所准备,中国汽车的整体发展特征决定了我们面带仓促的表情,迈着蹒跚的步伐,我们虽然无畏,但处处碰壁,虽然貌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说不的理由无非两点,一是中国汽车质量普遍不高,甚至存在着安全隐患,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二是低价取胜的中国汽车一旦在俄罗斯立足,必然会冲击本土汽车业。这也是中国汽车迟迟不能进入世界主流汽车市场的原因,是钳制中国汽车发展壮大的两大命门。如果说我们没有准备好,那就是在产品上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它反映了中国汽车综合实力的羸弱。没有合理利用价格优势,反倒成了中国汽车被人诟病的短处。   关于产品品质已经是老生常谈,其实品质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质量过硬,还附带有档次品位和文化格调的意味,而中国汽车恰恰被认为连基本的质量问题都解决不好,何谈品质?这道坎儿是中国汽车必须要过的,而多年过去好像没什么长进,中国汽车还是形象低劣,实际的碰撞表现也不好,导致世界对中国汽车持有怀疑态度。显然,作为汽车企业来讲,我们不能再拿着自己的前途去碰运气,因为结果十有八九是不理想的。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来讲,尤其要对中国汽车的出口和海外生产计划进行监督和优化管理,至少要让产品满足国际上通行的各项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少出问题,多些机会。   中国汽车的低价格冲击波已经引起了国际汽车市场的广泛关注,除了西方汽车发达国家以及企业的抵制(它们宁愿到中国来追求低成本,而不去享用中国生产的价格低廉的产品),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警惕,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排斥中国汽车的局面。而且这种情况要比当年西方国家排斥韩国汽车要严重得多,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汽车的发展潜力和蕴含的能量同时也远远超过韩国汽车,甚至是日本汽车。中国汽车的威胁,现在看来,仿佛比日本汽车更为可怕。   除了自身的原因,俄罗斯对中国汽车的格外“关照”还来自于中国汽车在其他国际市场的不良表现。本来中国汽车能够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就很意外,在其他市场接连受挫的情况下,俄罗斯被寄予了厚望,谁想结果仍然是被限制甚至是被歧视。这种全球性的对中国汽车的偏见如果得不到改善,如果近期内还不能打开通向世界主流汽车市场的入口,那我们崛起的前景就变得不可捉摸。   在跟国内汽车企业的交流当中,笔者发现他们对于俄罗斯方面的决定均感到遗憾和无奈。特别是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都曾作出争取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的明确计划,而这个时间表却被一推再推,大大影响了它们的发展进程。昨天,中国汽车是一头睡醒的雄狮,今日却犹如笼中困兽,被纷繁的国际潜规则、汽车经济壁垒、不同的文化等问题所束缚,中国汽车该怎么办?   我们发现,中国汽车重点攻关的那些国家和地区看起来都跟我们关系不错,比如俄罗斯,还带有某种怀旧的依恋情结,中俄文化年也搞了,但在具体的问题上却没有丝毫的让步,甚至翻云覆雨,对中国汽车百般刁难,确实让人感到费解。另外,国外的汽车企业都可以到中国来大发横财,我们却不能到它们的国家去哪怕拿一小块奶酪,是不是太不公平?   目前我们的汽车企业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地步,鉴于此,不妨建议国家以及有关部门出面,通过调解、谈判等手段争取中国汽车的海外发展机会,甚至可以在国内出台相关规定,对合资企业(范围可在汽车之外)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通过对合资企业中的外方进行施压,来达到中国汽车走向外方国家市场的目的。笔者将其称为“以市场换市场”。听起来仿佛有些不切实际,但面对某些国家故意设置的门槛,就不得不采取市场博弈的手段来解决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