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传统制造业告别黄金年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1日 09:16 财经时报
到越南去,到非洲去!面对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制造商们开始了又一轮的迁徙。 制鞋行业是廉价的“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从台湾(中国,以下均此)到内地,这个行业经历了两个“黄金年代”,但现在已经到了要和“黄金年代”说再见的时候了。大型制造商转业和外迁,都表明那种以廉价劳动力、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价格优势已经越来越没有意义。 从日本到中国 1988年,42岁的制鞋工程师蔡慧星从台湾鹿港登上货轮,经金门、香港、广州,辗转来到福建晋江。当时货轮上的集装箱里,除了制鞋设备,还有大米、快速面、酱油和味精。 蔡慧星受雇于台湾宝成公司。他的先祖是晋江人,成年后,蔡慧星在祖父的墓碑上看到“晋江青阳”的字样,才知道自己在内地还有亲戚。他的先祖大约是在郑成功时代渡过台湾海峡的。 蔡慧星属于台湾社会从农业向工业转型阶段出现的第一批产业工人。1969年,他从台湾军队退役后进社会找工作,正赶上日本企业到台北胜益橡胶公司搞技术培训,他就跑去当了一名学徒工,就这样一直干到2006年退休。他和鞋子打了近40年的交道。 在亚洲,制鞋行业肇始于日本,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行业慢慢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当时的台湾胜益橡胶公司,蔡慧星的师傅是来自日本三洋、三菱等商社的技术人员。这些商社为了向台湾企业推销合成橡胶等华工原料,顺便教会了台湾人怎么用合成橡胶做鞋底。从日本人那里,蔡慧星知道了什么叫EVA发泡,以及发泡剂的配方。胶鞋对台湾鞋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突破,在蔡慧星的少年时代,他穿过的鞋只有布鞋、木屐和皮鞋。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的鞋业在台北县开始起步,然后,慢慢从台湾北部转移到台中。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台湾富豪、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进入了做鞋用的PVC乳胶皮生产行业。在这个行业里,王永庆挣了很多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PVC大王。 由于岛内市场狭小,台湾人做鞋,一开始就是以做贴牌为主。不过在行业的早期,韩国鞋厂的规模比台湾鞋厂要大得多,海外贸易商的单子,大单都被韩国人拿去了。这种情况和20世纪90年代内地的情形类似,加工大单都落在了规模更大的台资企业手中。 运动鞋是台湾制鞋行业的成就之一。今天这种形态的运动鞋是到1985年左右才开始在韩国和台湾出现。从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是台湾鞋业的黄金时代。但到了1990年以后,台湾鞋厂的老板们发现,鞋子已经没法在台湾做了。蔡慧星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初,自己的月薪大约是2000台币,到80年代,已经增加了近十倍。鞋厂的成本压力显而易见。于是,从1985年开始,他开始随台湾的鞋厂老板们离开了台湾。 宝成等台资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对内地的制鞋行业来说意义重大。在宝成进入内地10年后,内地的运动鞋行业迅速发展,如今,世界上60%的运动鞋都产自中国内地。在运动鞋加工业内,三家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宝成、清禄、丰泰,都来自台湾,尤其是宝成,这家由台湾教师蔡其瑞在台湾鹿港创办的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加工商,在中国内地、印度、菲律宾等地拥有100多条生产线,年产运动鞋达1亿双。在规模方面,台资企业已经超过了韩国企业。 告别“黄金时代” 和内地数千家运动鞋生产商的品位不同,宝成等台资企业服务的对象都是世界一流的品牌,他们的客户主要是耐克、阿迪达斯、锐步、PUMA等品牌。众多的内地当地的鞋厂只能给国际二线品牌打工。但饶是如此,这个优势对台资企业来说已经越来越不值得倚重。近年,宝成集团已经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转向。 从2003年开始,宝成集团大举进军计算机行业。当年,宝成和海尔合资,成立了海成(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同年,宝成还向主机板制造企业精英电脑注资,成立了讯宜国际,帮助精英电脑迅速扩张。而在天津,宝成甚至进入了海水淡化领域。“就算宝成的利润比内地的当地企业高,他们也不能一直做鞋了,这个行业终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蔡慧星说。 蔡慧星还认为,如今内地的情况已经和当初的台湾类似,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了。在宝成集团,制鞋主业有相当部分也已经从东莞、昆山等地转移到了比内地沿海用工更便宜的地方。印尼、越南和内地的江西省如今都有宝成的鞋厂。将来可能跑到印度去。蔡慧星得到的消息是,接下来,宝成的鞋业部门很可能会投资印度。 “在福建的运动鞋产区,工人的人均月薪已经达到了1500元,只要再过两年,很快就会达到2000元。人工的成本,很多当地企业已经无法承受。”蔡慧星说。 除了用工成本,自2004年以来,整个制鞋行业还在经历某种程度的工荒。在福建晋江,记者见到了四川阆中人赵海东。从2004年开始,每次回家探亲,身为车间主任的赵海东就从老板那里领到了一个特殊任务,帮厂里带几个工人来。 赵海东的使命完成得很不理想,回老家后一个人也没招到。 另一家福建鞋厂的老板亲自出马,前往内地招工。在招聘会的形式上,这位老板还搞了点创新,已不是在某个城市设一个招工摊位,而是深入到农村的各个乡镇,深入到村。结果,他依次把闽西及江西、安徽、四川等省份都走个遍,远没有完成任务,公司要招到1200多人,只来了300多人。 这位老板的印象是:“内地工源的存量已经不多了。” 当然,他在内地一些职业学校看到的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在四川,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吃香。江苏、浙江一带的企业带走的学生往往是两三年前预订的。和去当地招工的福建鞋企不同,江浙企业往往是高科技企业。四川邛崃某职业学校为苏州某笔记本生产商定向培训学生,学校每培训一个,企业付1000元。这使他颇为感慨,如今形势已不同了。 2004美元以后 在如今的内地,对海外投资的政策已经很明确,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在成本优势开始丧失后,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成了新的选择。今年上半年,莫桑比克部长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提高最低月工资标准:工业、商业与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最低月工资为1645.21梅蒂卡尔(按现行汇率约合62美元),农业从业人员的最低月工资为1126.18梅蒂卡尔(约合43美元)。这一决定自今年4月1日起实施。 反观中国内地,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上海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690元提高到每月750元,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由现行的每小时6元提高到每小时6.5元,2006年进入第三季度的第一天,北京市是640元。以此看来,中国内地和非洲的用工成本,确实还有相当空间。“比较优势”已经更多属于非洲了。 “廉价劳动力只是竞争力的一个因素。很多国家都走过这条路,像二战后初期的日本,那时也是美国的廉价加工区;中国台湾后来也是日本的廉价加工区,后来就轮到中国内地,这只不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台湾声宝集团总裁陈盛对记者说。他认为,使用廉价劳动力只是一个开始,并非一劳永逸,现在看来,继续使用廉价劳动力,无论对中国经济还是中国的民生,已经没有多大好处了。进入非洲的理由很简单。“比较低层次的加工业,往中西部转移主要是提高就业率,而往国外转移还能占领那里的市场。”至于,在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通过在当地制造商品来占领市场,更是破解难题的好方法。 200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004美元。陈盛已经看到,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比较优势已经快走到尽头。“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的时候,这种发展方式就已经走到了头。各国的经验是,从2000美元到5000美元,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出口市场上,产自中国内地的廉价工业品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陈盛的破解之法“进口替代”。“中国内地的外贸额已经接近2兆美元,如果出口继续扩张的话,就会受到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 “但实际上,出口额不增长并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进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比方说,2兆美元外贸额,可以有超过一兆美元的进口,只要有尽量多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及生产技术就行了。这样一来,就算出口没增长,但在贸易的价值链中,留在中国的价值却能提高了很多。” 关于中国经济,陈盛沺还谈到了上游通胀,下游紧缩。“上游原材料在不断涨价,而成品价格却又在不断压低。”这一情况,几乎在中国制造的所有行业存在。 盛名之下的“中国制造” 美中贸易逆差一直是美国实施贸易保护的绝佳借口。6月15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产业和安全局(BIS)宣布,将对出口中国的可用于军事目的的高科技产品施行更严格的限制。在这个贸易新政策中,被列入限制列表的产品有20类,包括飞机、飞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激光、贫化铀、水下摄像机和推进系统、某些复合材料、一些电信设备、空间通信和防空设备等。5月份开始的中美贸易磋商并没有在放宽美国高科技产品管制方面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中方指出,这正是造成对美贸易逆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的说法,中国进口一架美国的飞机所花费的外汇就需要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作为代价。衬衫和波音飞机,中国制造和美国制造,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使“中国制造”逐渐名声在外。很多中国人已经注意到,走进美国或者超市,打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已经随处可见。但这种景象仅仅出现在出售日用品的超市里,如今这些中国日用品的境遇已经十分尴尬。商务部2006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国内600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46种,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54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相关人士指出,在五金、纺织、家电以及很多轻工制造品行业中,大量过剩产能已经出现。而另一方面,来自中国制造品主要出口目的地欧盟以及美国的反倾销调查有增无减。有数据表明,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这其中,机电、轻工等制造业成为“重灾区”。 很难想象当中国衬衫的名声盖过波音飞机的时候,会给人们带来多少错觉。真正的优势还是技术水平,当中国的服装、玩具、家电等轻工制品大量涌入欧美市场的时候,很多人甚至忘记了“美国制造”和“欧洲制造”的威力。的确,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中心美国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从刮胡刀、洗碗机,到化工、钢铁,到汽车、飞机,“美国制造”在20世纪风行了大半个世纪后,逐渐因为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印度等国制造业的崛起,美国在许多制造业领域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但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升级,现在,美国制造业分三个档次:大企业主要生产飞机、汽车、计算机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机械、电子部件,但也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美国生产的已经不多,大多数早已转移到国外加工。另据美联储的最新统计, 制造业雇员人数大幅度下降,产值却在快速上涨,其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在飞速提高。据分析,在计算机和电子通讯等高科技技术的帮助下,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急剧攀升了24%。这与1970年以来四次经济衰退后复苏阶段的平均生产率增长速度相比,要快72%。美国制造业的失业率上升的原因也在于此。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比较优势’已经到了应该放下的时候了。”陈盛沺说。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