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矿难治理是一场持久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18:16 中国产经新闻

  撰稿 严娟娟

  2月14日,辽宁省阜新市矿难213人遇难;

  8月7日,广东梅州兴宁市黄槐镇大兴煤矿透水事故123名工人遇难;

  11月27日,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171人遇难;

  ……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2005年1月1日至12月11日,全国煤矿企业发生事故55起,死亡1668人,同比增加17起、715人。

  矿难像魔鬼,让我们惊心动魄。

  “我国一年有100万个家庭因生产事故造成不幸,按一个家庭3人算,20年就牵涉6000万人。”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道出了这个严峻的形势。

  “不要带血的财富”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治理和控制

矿难,已成为各级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那么,该靠什么控制矿难的发生?

  缺技术吗?——我国控制瓦斯事故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缺资金吗?——近年煤炭利润攀升,资金也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显然,我们缺少长效的治理法规,缺少一种安全文化。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最终发觉,制造矿难的罪魁祸首是官煤勾结。

  8月3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企负责人撤出在煤矿的投资”,这道“最后通牒”的大限是9月22日。这很是让大家看到了抑制矿难高发的希望。

  然而,阻力无处不在,一些官员要钱不要官,“大限”不得不一推再推。尽管我们能看到中央和地方有关主管部门与官煤勾结斗争到底的决心,但事实是,“速战速决”已然成了奢望,清理官煤勾结,势必是一场“持久战”。

  在频繁的矿难面前,我们应当如何作为?笔者认为,遏制矿难,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制定一个打持久战的计划和机制,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形成长效的安全文化。笔者认为,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政府体制改革,有效地约束监管官员的权力,克服监管失灵,并激励监管官员诚实地承担自己的监管责任。同时,放开市场,吸引投资,让灵活的市场机制来理顺煤炭行业的痼疾,形成良性竞争。只有这样,矿难才能治根治本。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