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对食品安全论坛不感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18:27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 (实习生 修菁) 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食品论坛上,家乐福、雀巢等知名跨国公司的老板积极谈论自己公司成熟的食品安全供应体系。而这样与中国食品企业相关的会,却没有一位中国知名食品企业老总参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加拿大农业和农村食品部曾提出资助西部省区的40位企业家到会,但被西部省区一些企业家回绝了:“你们不要骗我们了”
11月18日、19日举行的这个全球食品论坛,主办方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商务部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署。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的官员,国内七位部长和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专家,一起探讨了食品安全方面重要的话题。 当笔者按照参会名单试图采访仅有的两家中方企业代表时,在会议注册处得到答复,上海均瑶集团总裁王均金没有注册,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派出了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到会,原定到会的体系考核中心主任没能到会。 中方企业为何对“食品安全论坛”不感冒? “专家一谈食品安全,企业家就感觉是在堵他的财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说,“由于机制不够完善,中国企业家的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够强。” 江苏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支苏平的答案是:“我们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还很不完善,对企业缺乏相应的约束。当食品安全不影响生产时,企业自然不会在这方面花精力。”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韩孟研究员说,他对农业部官员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中国企业的生产标准是吃了不倒”。韩孟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系统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标准,出了问题的食品都找不到它的供货源头。 谢扬说,会议前期宣传力度不足,许多中方企业家不太了解会议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中方企业家报名不踊跃的原因。 学者们也指出了“全球食品论坛”会议组织上的问题。 谢扬说:“政府在当前转型期组织论坛的方式,虽然有很大转变,但在信息发布等方面还不成熟。会议名称若改为‘全球安全食品市场论坛’会更好一点。这样企业会更容易明白会议的主旨。‘食品安全论坛’更侧重政府责任性、政策倾向性,而市场信息相对少一点。” 韩孟研究员指出:“会议没有安排中方企业代表发言,也是会议组织者值得思考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张云华博士认为:“现在打着研究机构、政府名号组织的假会太多。假的多,真的自然就少了。这也是中方企业到会人数很少的一大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