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福勇 11月18日北京报道
为期两天的“全球食品安全论坛”今天在北京开幕,与会人士认为,只有在食品安全生产机制、流通、监测、管理及法规体系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安全。
来自欧盟、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局、世界银行、加拿大、荷兰、瑞典、德国、澳大利亚、美国、丹麦、比利时、爱尔兰、英国等各国相关高层人士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人士,共同就当前全球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难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商讨和交流。
上午的开幕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到会致辞。
吴仪说,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在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强化食品安全工作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构建和形成了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监管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制订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农产品及食品认证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出口食品质量不断提高。中国政府还加强了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设,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
吴仪表示,中国政府将从六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一是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二是追踪国际先进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三是构建新的食品标准体系;四是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五是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六是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农村发展局局长马克·威尔逊表示,要建立一个综合食品安全体系,需要政府部门建立的一个协调机构,这个机构需要来自卫生、商务、农业等各部门人士共同构成。并且要建立一种协调的食品供应链,这个供应链要考虑到企业、农户及流通等方面的关系。
荷兰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部总司长贝尔康姆女士认为,食品安全需要政府有一个比较好的控制措施,同时行业企业也必须了解自己身上的责任是什么。
就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与问题而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认为,当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有两种,一是把现在分布于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整合在一起,统一放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中去,彻底解决机构重复和管理盲区问题;二是借鉴美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模式,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按照食品的类别在各个部门进行分工,每个部门独立地对自己所分管的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进行全过程监管,其他部门无权干涉。
韩俊分析说,方案一符合国际趋势,但对现有行政体制的冲击最大,改革的难度也最大;方案二可以为第一种方案奠定基础,又保证了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监管权利。而在现阶段,中国改革的现实选择是保留分散管理的模式,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小幅调整,依然按照食品产业链的环节进行分工。但这中间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二是无人管理的盲区明确责任,确定哪个部门负责哪些尚无人监管的盲区。
韩俊认为这一现实选择方案最接近现有管理体制,但是必须解决好分工后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问题。
韩俊同时表示,当前中国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有四大隐患:一是在农业投入品供给、农业产地环境、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安全隐患;二是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三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四是食品安全科技储备不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认为,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既要客观认识当前中国食品工业中小企业比重偏大,生产方式和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及科技、管理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也要借鉴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经验。
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表示,中国将用五年的时间使绝大多数农产品达到绿色市场要求,达到绿色通道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