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六期凭证式国债销售 今天买国债仍划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 07:53 北京青年报 | |||||||||
2004年六期凭证式国债开始第二阶段销售,国债收益仍高出同期存款 2004年六期凭证式国债第二阶段销售将从今天起开始。由于央行加息0.27%的因素,也让本期国债的销售令人关注:被誉为“金边债券”的国债曾是不少老百姓的心头最爱,可受此次加息以及未来加息预期的影响,以往市民购买的国债收益好像突然之间“缩了水”。在京城(行情 论坛)一直俏销的国债,以后是买还是不买?
本期国债短期仍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据了解,今天发售的国债的利率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三年期利率为3.37%,五年期利率为3.81%。与10月1日发售的六期国债三年期利率2.65%、五年期利率3%相比,分别比上期国债提高了0.72%和0.81%。即便是与升息后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24%(税后为2.59%,以下计算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5年期定期存款3.6%(税后为2.88%)相比,收益也高出不少。以购买1万元的本期国债为例,三年期的总收益为1011元,比目前利率水平下的同期存款高出234元;五年期本期国债的总收益为1905元,比同期存款收益高出465元。 不过,一些市民还有这样的疑虑:如果人民币利率再次升高,那买国债还划不划算?有银行人士解释说,本期三年期国债与同期存款税后实际利差为0.78%,五年期国债与税后存款实际利差为0.93%。以三年为界来分析,如果三年期间,人民币利率累计提高0.78个百分点,购买本期三年期国债的收益才能与定期存款相同。该专家随后分析说,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强烈的下一次加息预期,但是要让央行今后三年平均每年加息都超过0.26%,估计这并不容易。因此,购买本期国债虽然有一定风险,但是仍值得投资。如果您担心时间长利率走势不易判断,您最好选择三年期国债购买。 “老国债”依情况决定是否提前支取 “升息之前买的几期国债与升息后的利率比起来,已经没有什么明显优势,我是退还是不退?”记者近日多次听到这样的声音。以10月1日发行的六期国债为例,三年期国债利率仅为2.65%、五年期利率为3%,与升息后的定期存款相比,1万元的国债3年的总收益仅比加息后的存款多收入18元钱,5年多出60元。更为重要的是,今天发行的国债利率又高出一大截,总让人心里觉得不合适。 有专家建议说,由于凭证式国债是“合同利率”,半年内提前支取没有任何利息,半年到一年内提前支取利率为0.63%,一年到两年内提前支取利率为0.72%,两年到三年内提前支取利率为1.35%,而且都要交纳千分之一的手续费。因此,购买前几期国债的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收益后,决定是否提前支取。 仍以一个月前发售的六期国债为例,最好还是提前支取后再买新国债。虽然提前支取1万元国债要付出的手续费为10元,且没有利息收入。不过如果您能买到本期新国债,那么三年后的收益就能提高216元,即便扣除10元的手续费仍多出收益206元,是完全划算的。 时间长的国债提前支取可能就不划算了。以两年前11月1日起发行的凭证式国债为例,三年期利率为2.22%,该国债截至2005年11月1日的总收益为666元。如果提前支取,则按1.35%计息,到今天的收益为270元。即便投资者能买到本期3年期国债,再拿一年3.37%的收益,到2005年11月1日的总收益仍为607元,还是亏了。 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次升息,不仅要让您对国债的收益进行重新计算,更为重要的是,理财观念也该以“升息”为契机跟着更新。广东一家银行人士就告诉记者,在广东买国债从来不排队,因为广东、上海和温州等地的人对购买国债热情并不高,他们会把资产投向房地产、基金、信托等多种理财渠道。记者注意到,即便是满足北方人求稳的理财心理,目前银行推出的既能保本,还能获得稳定收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以光大10月21日“阳光理财B计划”为例,人民币一年期理财收益为2.8%,三年期理财收益为3.3%,五年期收益4.2%。这个在加息前的收益率已经高于现在的银行定期存款(整存整取),且理财收益部分不用缴纳利息税。光大有关人士还向记者表示,其实该期产品推出时尚未加息,因此下一期推出的产品估计收益还将有所提高。 据了解,作为一种类似于“准货币市场基金”的理财方式,人民币理财正在成为各家银行新的竞争点。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表示要在本月推出,工行等几家银行也正在向银监会提出申请,预计人民币理财也将成为继外币理财后的又一大“热点”。虽然光大目前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门槛定在了1万元,仍比较高,但是随着各家银行的逐渐跟上,“门槛的降低,收益率的升高”也就成了必然。因此没有买国债,或者买不上本期国债的市民无需着急,可以耐心等待这些收益更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浮出水面”。 (王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