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投资者在互联网上曝光:深发展的“聚财宝飞跃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理财产品”,遭遇了零收益,而当初产品的宣传称,“本期发行的产品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只优质银行H股表现的一致性挂钩,将让您有机会获得高达1年15%的超高回报”。 [全文] [评论] >>查看全部企业观察
深发展理财产品或涉及虚假宣传
  继浦发银行 “零收益事件”引起投资者质疑后,近日,又一家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因到期收益率为零而引起投资者不满。有投资者在网上发帖称,购买了深发展的“聚财宝飞跃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理财产品”,遭遇了零收益,而当初产品的宣传称,“本期发行的产品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只优质银行H股表现的一致性挂钩,将让您有机会获得高达1年15%的超高回报”。 [全文]
深圳发展银行简介

  1987年12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告成立。2004年,深圳发展银行成功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从而成为国内首家外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的成功引入,将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本土经验有效结合,在经营理念、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市场开拓等各个领域为深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发展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在香港、北京设立代表处。已基本覆盖华东、华北、西南、华南。

深发展成投资黑洞

    宝钢股份入股深发展还未获批,却已经出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局面。据披露,宝钢股份以35.15元的非公开增发价入股深发展1.2亿股,占深发展总股份的5.44%,耗费资金42.18亿元,而截至昨日收盘,深发展以33.95元报收,按此收盘价计算,宝钢股份此次入股深发展,账面亏损已达5040万元。
     小编点评:深发展业绩上扬最大的障碍就是资本金严重不足,该行也是目前A股市场上唯一一家整体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银行。资本不足使该行近年来的业务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积累和内部挖潜,减少非息资产和控制资本性支出,无法进行外延式的规模扩张。这严重制约了该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因为监管规定,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银行,在增设机构、贷款发放方面都将受到限制。

有多少理财可以重来?

投资者遭东亚理财产品滑铁卢
浦发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
     小编点评: 盲目从众是中国投资者的通病。虽然产品说明书中的计算公式有些晦涩难懂,但是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博取高达25%高收益的行为似乎显得太过乐观。轻信理财经理打的“包票”,轻易地被火爆的销售场面怂恿而最终只能眼看寄放在银行1年的血汗钱原封不动回来,唯有哀其不幸了。

小调查
1、深发展一款理财产品宣传15%回报却遭遇零收益,你认为深发展是否有责任?

没有
不好说

2、你是否还会购买深发展的理财产品?

不会
不好说

 深发展理财产品最高收益成“水中月”
深发展“聚财宝”遭遇零收益
  有投资者在网上发帖称,购买了深发展的“聚财宝飞跃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理财产品”,遭遇了零收益,而当初产品的宣传称,“本期发行的产品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只优质银行H股表现的一致性挂钩,将让您有机会获得高达1年15%的超高回报”。
     该款产品遭遇零收益,与浦发银行的“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有相似性,同样是挂钩股票出现上涨,但客户因为结构性产品的收益条件设置而未赚钱。有投资者称,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说是分享挂钩指标的财富效应,实际上如同与客户“对赌”,只要设计上苛刻,客户只能把最高收益当作“水中月”,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全文]
银行系理财成鸡肋——44款产品六成收益率低于6%
   近期,在海内外股市皆处震荡期而国内新股份申购又可能被监管部门叫停的背景下,银行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谓“急转直下”。据记者粗略统计,春节后,沪上共有中外资银行推出44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其中收益率在6%以下的产品占比居然高达60%以上。
     在日渐激烈的理财市场,如何提高现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成了银行产品设计部门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创新型产品又成了银行力图突破的重点。对于创新型金融产品,我们本该鼓励,但如果银行为片面追求销售业绩,而没有揭示产品的全部风险,在产品出现问题时,又不愿意与投资者共同抵御损失,无疑将给处于探索中的产品带来很大的争议。 [全文]
 理财零收益席卷银行系
东亚银行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0.5% 与宣传差16倍
  东亚银行此前发售的一款黄金理财产品收益率只有0.5%,而产品销售宣传时,标注的预期收益为8%,两者相差16倍。无独有偶,同样是东亚银行,去年到期的一款挂钩美元理财产品收益率仅为零,先前宣传的年“预期收益率”是6%。
    如果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其实就是负收益,这还不包括一年来CPI上涨因素。对此,东亚银行给出的解释是,投资者必须自己看好相关理财方向,自己没信心或者不看好最好别理财。 [全文]
07牛市浦发理财产品一年投资10万收益不足40元
  有投资者质疑,为何一只理财产品的命运可以用365天中的某一天的股市收盘价来决定。上海道邦卓越理财顾问有限公司CEO林荣时向新民网表示,用一天的股票价格来决定一个理财产品一年的收益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而且去年H股大涨,收益为零,让人匪夷所思。浦发银行解释称,目前国际上理财产品的设计多种多样,有按天、按季、按年计算的,也有按单天的上涨或下跌幅度计算的,或者是按股票的相关性收益来计算,每个产品设计背后都有各自的原理。
    对于F2产品设计得是否合理,浦发银行认为产品的推出有其合理性,但市场的变化有时是不合理的。国际上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是非常成熟的,但中国市场目前并不成熟,投资者的心理也不成熟,因此投资者可能会产生误解。 [全文]
 零收益事件暴露理财陷阱
理财产品严重设计缺陷
  根据设计,可能出现三种情形,如果挂钩标的的表现曾经大于上限水平,那么无论是否曾跌破下限水平,都支付到期收益率4.6%;如果挂钩标的的表现从未大于上限水平,也从未小于下限水平,则到期收益率为期末观察日挂钩标的表现的绝对值;如果上述情形均未发生,则到期收益率为0。
    这种用过往走势及业绩来“煽情”的宣传方式,显然容易使投资者被“温水煮青蛙”。而投资理财忌讳的是以过往业绩来预期未来收益。市场是变化的,牛市可能演变为熊市,投资理财岂能过于迷信过往业绩。
    各商业银行在2007年发行了大量的理财产品。其中很大部分将于2008年陆续到期,包括不保本的产品。市场人士担心,如果投资者教育不能深入人心,银行理财产品一旦因零收益事件而被“妖魔化”,则商业银行苦心经营数年的理财市场,将遭受一次重创。 [全文]
银行理财产品忽悠成性
  “银行提供的不是理财服务,而是推销,怎么好卖怎么说”,购买了某股份制银行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收益为0的刘小姐告诉记者,买时银行工作人员先强调预期收益会达到10%,然后强调保本,却没有强调保本的意思实际上是“可能收益为0,只能拿回本钱”。听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推销,她觉得这款产品简直跟高息储蓄一样划算,毫不犹豫就买了。多名市民还反映,不论是银行工作人员还是银行印刷的宣传单,都会突出强调预期收益,而风险提示往往忽略。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某款打新股产品宣传单上写着该产品“预期年收益率8至25%,且上不封顶”,当提出打新股产品均不承诺保本时,其客户经理才表示这款产品不保本,同时却立刻表示:“实际上是很安全的,你见过新股跌破发行价么?”至于目前新股中签率越来越低,收益空间可能越来越小更是只字不提。 [全文]
 初级理财盈利成天书
不是银行要忽悠 实在是水准太初级
   银行不能推掉进货“把关人”的责任。即使是一家超市,它也得为商品的质量负责,货架上不能放低质高价甚至假冒伪劣的商品。大小中资银行陆续成功改制上市,在股市上风风火火,其市值今天赶超汇丰,明天赶超花旗,而在基本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上却只是如此水准。
    那么,银行的把关水准又如何呢?浦发本款产品赌的是招行和建行股价“同涨同跌”。即使一个A股散户也会觉得这种想法很幼稚。然而,身为上市银行的浦发却在与之相关的国际期权交易中失了手。看来,投资者不能迷信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能力,一定要仔细研究产品的条款和细节。 [全文]
吴晓灵提示理财风险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监管部门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风险揭示。一方面按照“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对客户进行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方面的了解和评估,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工作,逐步树立“买者自负”理念。但从实际情况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教育远不及证券投资。很多投资者往往误把银行理财产品看作“另类储蓄”,没有认真对待其中的风险。
   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2007年6月在沪提醒,“当前国内证券市场发展趋势比较好的情况下,理财市场的许多矛盾被掩盖。这些问题现在可能看不出来,可一旦证券市场出现波折,造成理财产品严重亏损,这些隐患就可能暴露。” [全文]
传监管层将对新股申购理财产品进行限制
   打新股虽被称为最安全的理财方式,但同样惹出风波。某股份制银行的2款产品在去年11月出现净值 “倒退”,分别比上月减少了0.0018元和0.0003元,也就意味着当月出现亏损。投资者当然难以接受,质疑“银行拿了大家的钱去干什么了呢?”在大家看来,“新股不败”的记录在去年11月并没有被打破。
   据从多方渠道获悉,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市场正面临来自监管层可能采取控制措施的巨大压力。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财富中心的一位负责人透露称,听到消息说监管层已经对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带来的问题有了足够的重视。他还表示,由于去年以来,银行在新股申购理财产品上的反应过于积极,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已经给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带来一些压力。监管层可能会对这类产品进行限制甚至叫停。[全文]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小匀     联系方式:010-62675284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 登录名: 密码: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2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 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