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深发展一款理财产品宣传15%回报遭零收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8:20 每日经济新闻

  结构性理财产品被指偏向银行

  浦发银行“零收益事件”暴露风险陷阱

  浦发银行“零收益事件”,揭示出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缺乏了解。沪上某银行理财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通常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较为复杂,投资者在购买前往往“一知半解”。一旦遭遇最低收益情况,可能难以接受。

  设计“苛刻”零收益案例不断

  继浦发银行 “零收益事件”引起投资者质疑后,近日,又一家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因到期收益率为零而引起投资者不满。有投资者在网上发帖称,购买了深发展的“聚财宝飞跃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理财产品”,遭遇了零收益,而当初产品的宣传称,“本期发行的产品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只优质银行H股表现的一致性挂钩,将让您有机会获得高达1年15%的超高回报”。

  该款产品遭遇零收益,与浦发银行的“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有相似性,同样是挂钩股票出现上涨,但客户因为结构性产品的收益条件设置而未赚钱。有投资者称,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说是分享挂钩指标的财富效应,实际上如同与客户“对赌”,只要设计上苛刻,客户只能把最高收益当作“水中月”,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拿浦发银行的 “06F2计划”来说,收益最大值的计算公式为“16%-(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这就意味着只有当4只挂钩港股的涨跌幅完全相等时,才能实现16%的最高收益。一旦4只挂钩港股中表现最好的与表现最差的拉大差距,客户的收益很容易不及银行储蓄收益。可结果偏偏不如人意,“06F2计划”挂钩的建设银行、中国人寿招商银行、中银香港期间分别上涨了31.29%、47.41%、96.25%、-2.62%,最好的股票与最差的股票相差超过30个百分点。

  结构性产品的设计是否合理,在“零收益事件”中遭遇拷问。事实上,银行应该清楚结构性产品是否可能遭遇最低收益。沪上某中资银行国际业务部主管在2006年就公开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总体上“是偏向银行一方的”。多数情况下,银行承诺的高收益率很难达到。

  投资者需要意识到,“零收益事件”还会接踵而来。例如,某银行去年发行的一款 “涨跌双赢”理财产品,作为挂钩指标的香港盈富基金,现跌破了其结构设计的下限,只有在10月15日前突破37.37港元的上限,才能获得4.6%的理财收益,否则收益将为零。盈富基金2月20日收盘是23.75港元,“涨跌双赢”要想摆脱零收益显然“任重道远”。

  结构性设计亏本、高收益皆有可能

  某银行个金部负责人对记者说,结构性设计是“双刃剑”,不能因为遭遇零收益而一概否认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价值。国内最早的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于2005年9月,正是结构性设计的应用,使人民币理财产品摆脱了低收益尴尬。

  据了解,传统的个人理财产品主要挂钩汇率、利率和货币,而去年以来各银行频繁推出挂钩股票、股票指数、海外基金、债券和商品指数的理财产品,一些以投资艺术品、黄金、奥运题材为多元化挂钩标的的理财产品也开始出现。同时,具有较高预期收益率的无本金保障产品大幅增加。仅去年上半年,沪上银行共发售非保本理财产品137.45亿元,大大超过2006年全年67.17亿元的水平。

小调查

1、深发展一款理财产品宣传15%回报却遭遇零收益,你认为深发展是否有责任?

没有
不好说

2、你是否还会购买深发展的理财产品?

不会
不好说

 [1] [2] [下一页]

    《每日经济新闻》同日相关报道:

    44款理财产品六成收益率低于6%

    相关策划:

    投资者遭东亚理财产品滑铁卢

    浦发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

    相关报道:

    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遭遇信用危机

    零收益暴露理财品设计缺陷

    零收益成最大尴尬 理财产品风险暴露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