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新银行业 > 正文
 

消费信贷快速扩张背景下的中国金融体系运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巴曙松 程晓红

  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此后,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消费信贷由最初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种,发展到如今的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医疗贷款、家庭装修贷款、个人旅游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房屋按揭贷款、婚嫁贷款等八大类。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1997到2
003年,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从172亿元增至16732.6亿元2004年上半年消费信贷持续快速增长达到17000多亿元,是1997年的90多倍。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也由不足0.3%上升到7%。

  快速扩张的消费信贷对于当前的中国金融体系必然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对个人金融资产结构、个人金融行为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经营结构、经营方式、赢利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同时对于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机制、监管机构的监管重点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消费信贷发展

  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对居民行为的影响

  消费信贷的发展,促进了储蓄的适度分流,改变了个人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了居民对于利率等货币政策杠杆变动的敏感程度。

  以储蓄为主体的金融资源过分集中在银行体系,居民的资产形式主要是储蓄,导致当前金融结构的失衡,是中国当前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消费信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实物资产比率,分流了居民储蓄,同时,在房地产贷款等领域,居民对于利率变动等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更为灵敏。

  (二)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1.消费信贷的发展,促进了银行体系资产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银行资产扩张对于资本金的依赖。

  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拓展,逐步改变了过去银行存款来源于整个社会而全部用于企业的单一运作模式,促进了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相比较而言,消费信贷的不良资产比率相对较低,因而消费信贷的迅速拓展客观上起到了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的作用。

  同时,消费信贷相对较低的风险权重,在日益强调资本金约束的监管环境下,也使得消费信贷的扩张相对降低了银行资产扩张对于资本金的依赖,为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2.消费信贷的发展拓展了银行的经营空间,改变了我国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促使其不断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方向。

  目前,在美国、西欧等国家,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规模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为20%-40%,有的国家甚至高达60%。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一些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如花旗银行不少年份的收入来源中,来自消费信贷业务的常常超过40%。

  目前,消费信贷已成我国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之一。特别是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给银行带来更多的交易机会,巩固与个人优质客户的长期业务关系,带动个人理财帐户、信用卡等相关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在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上,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是现代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形态上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转变之一。伴随着消费信贷的迅速扩张,不少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消费信贷中心、个人理财中心等消费信贷管理机构,对于客户需求的分析成为一项常规性的银行经营活动。

  3.消费信贷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

  因为个人需求的多样性,客观上决定了消费信贷发展的潜在多样性。从成熟市场看,以个人消费信贷发达的美国为例,其消费信贷品种的创新十分活跃,有用于购买奢侈品、耐用消费品的贷款;用于度假、家庭住宅修缮的贷款;用于其他服务的贷款;还有二次房屋抵押、学生贷款、个人信用额度、个人资金周转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等等,银行还针对这些贷款业务中不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及其变化,设立多种多样的还款方式,相当灵活,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消费信贷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为了大力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客观上促使我国金融机构必须要适应不同收入状况、不同偿还意愿的消费者的需求,实行多种信贷品种及更为灵活的还款方式。如当前助学贷款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就在于还款方式设计应当更为灵活多样,以便适应不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及其变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两代接力”贷款,规定贷款合同可以延续转接到子女身上,这样老人就可以突破原有的年限限制贷款买房了。

  4.消费信贷的扩张,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短存长贷”带来的风险。

  随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扩张,个人消费贷款的长期性和银行资金来源的短期性的矛盾加剧,客观上存在期限匹配不一致的问题。根据国际经验,个人住房贷款比重接近或达到18%-20%时,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的约束就会趋于明显,在利率波动时期,这种期限的错配还会带来利率风险。

  当前,个人住房贷款在我国银行业的比例已从1997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9.27%,对于一些资产规模较小、资产种类较为单一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实际比率相对更高,因而实际上已经开始受到住房贷款迅速扩张带来的流动性约束了。

  (2)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操作风险上升。

  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严厉的考核驱动下,为了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采取了一系列变通操作,提高了业务的操作风险,如降低个人贷款条件,在信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照常发放贷款等等。特别是在进行信用审查时,操作手段相对落后,有时仅仅能依据贷款人的身份证明和收入证明等这些比较初级的资料进行判断,由于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我陈述及其就职单位的开出的收入证明,所以对借款人的收入状况、以往信用记录及完整的资产负债状况等缺乏准确的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银行对客户的“信息盲态”,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3)个人信用的评估缺乏有效的信用制度的支持。

  贷款银行难以及时有效地对自然人的身份、个人账户、收入来源、个人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查,缺乏完善的家庭财产登记制、个人财产破产制度,同时也缺乏完备的对个人资信状况进行信用等级认定的专业信用认定结机构。

  (三)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实施传导的影响

  1.中央银行选择性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得到强化。

  (1)消费者信用控制的作用的加强。

  消费者信用控制作为一种选择行货币政策,它是指中央银行对除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②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③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对不同的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等等。

  目前,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这种选择性货币工具通过广泛的消费信贷参与者,传导效果得以改善,特别是扩大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用的基础面,最终有利于央行通过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影响特定市场。具体来说,在消费信贷领域,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影响居民借款总额→调节社会信贷总量→影响社会消费总量→作用于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其次,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种类消费信贷贷款利率或首付比例→调整货币信贷使用结构→调整社会消费结构。

  (2)不动产信用控制调控效果有所加强。

  同样作为选择性货币工具的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业务的管理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规定贷款的管理措施,包括约束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和第一次付现的最低的金额等。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在于限制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泡沫。

  随着我国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扩张,不动产信用控制的调控效果逐步加强,在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中,这一政策导向已经十分明显。

  2.消费信贷扩张改善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有多种,其中的利率传导渠道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效果一直并不显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居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居民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化,因而对利率变化相对缺乏敏感。相比较而言,消费信贷业务的扩张无疑提高了利率渠道的传导效率。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紧消费信贷提高消费信贷利率时,一方面紧缩的贷款政策使消费信贷可得性降低,由于消费者对消费信贷利率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利率的调整也会延长资金的周转时间,因此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提高了利率渠道的传导效率。

  消费信贷扩张背景下的

  金融政策调整

  (一)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应客观把握和评估消费信贷扩张带来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的影响

  如前所述,消费信贷的扩张为央行拓展了选择性货币工具的使用空间,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充分利用消费信贷这个新的货币政策载体,弥补一般性货币工具的不足。同时,在市场化工具效率提高的领域,中央银行应更为积极地运用市场化的利率工具,特别是不能低估利率等市场化工具在消费信贷扩张背景下可能带来的政策效果。

  (二)个人征信体系是消费信贷拓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三)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促使其提供多元化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提高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的能力

  仅仅以资产证券化为例。随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扩张,“短存长贷”问题加剧,个人消费贷款的长期性和银行资金来源的短期性的矛盾加剧。因此推行资产证券化,变长期资产为短期可流动资产,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变得更为重要。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将期限较长的个人消费贷款证券化后,收回的资金可用于发放其他期限种类的贷款,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决定发放某种数量和规模,同时还可以进行贷款多种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可用性;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以后,贷款债权分散到众多投资者手中,每个投资者都把风险控制在与收益对称的可接受范围内,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从国外实践来看,房地产贷款证券化不失为商业银行转移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尤其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成熟产品。2003年末,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总量已经达到2.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是其美国金融市场上最大的券种。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