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互联网周刊》2004 > 正文
 

芯片之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 05:04 《互联网周刊》

  

“Inside”之争

  PC厂商积极或犹豫的占位让中国PC市场乍时风起云涌,但真正对格局变化最有影响力 的却是上游芯片厂商的角力

  本刊记者 彭祯艺

  上游搅水

  这半年是国内IT媒体极度兴奋的半年。他们像被称作“狗仔队”的娱乐记者一样,跟踪AMD与国内任何一个服务器或者PC厂商的“约会”,并在报道中津津乐道于一切细节,绘声绘色。尽管几乎所有的主角都在“生米煮成熟饭”前三缄其口,但他们的猜测总是“像真的一样”。而在这些主角中,最敏感的当然是英特尔在内地的四家OEM直供客户(联想、方正、同方、TCL)。

  3月26日,AMD与方正电脑结成战略同盟;6月9日,联想集团推出基于AMD处理器的“锋行”V系列家用电脑,8月3日推出基于AMD低端处理器的“圆梦”系列低价电脑,并被业界人士称为AMD向商用电脑发起进攻的起点—这已经被业内人士称作“AMD的里程碑”。到现在,“AMD在中国市场的OEM合作伙伴包括国内厂商曙光、方正、联想、紫光、厦新、宏基、京东方、以及国外厂商IBM、惠普、Sun等等。”据AMD透露,“全球已经有两千多家软硬件开发商、OEM和分销商宣布支持AMD 64位技术。”

  英特尔已经起身应战,看起来它的打法更多。它已经开始了所谓“恢复中国市场”格局的调整,早已娴熟的平衡术似乎完全没有过时。就在联想宣布推出2999元起的低价电脑之后的一个星期,英特尔与国内第三大PC厂商清华同方联手“接招”,在“共鉴市场变迁、同绘PC未来”研讨会上向外界展示二者的亲密关系。国内市场应声而起的诸如浪潮1999元的低价PC,除联想以外均采用了英特尔的CPU。

  扶植地方品牌的策略也重回英特尔视野,有消息称“英特尔将在未来两个月内组建一支地方品牌联盟展开低价反击”。英特尔曾经大力扶植华南的七喜电脑,通过这些地方品牌去占领乡镇市场,从而迫使全国性品牌重回中高端市场。但这次英特尔方面却表示:不可能成立地方品牌联盟,这样只会扰乱市场。

  另外,以往侧重速度、更看重高端产品的英特尔,现在已经开始高低端同时出手。英特尔已经在近期改变了其低端的“王牌”—赛扬系列CPU的命名规范,推出了在性能上远远超出其原本定位的赛扬D,并步步压价以应对AMD Semptron处理器在低端市场给它带来的冲击。“速度”早已不再是英特尔的口头禅,取代它的是“应用”。

  生意场上的PC厂商们懂得考虑自己的长期利益,在AMD和英特尔的面前,各自打着“利益最大化”的算盘。一些厂商可能在未来得不到英特尔的最高支持,但已经开始得到AMD的补偿;而少数厂商则会在未来能得到英特尔的全力支持,它们可能是戴尔、清华同方。PC厂商积极或犹豫的占位让中国PC市场乍时风起云涌。

  以一家CPU厂商为主导的PC格局几年来牢不可破,这源于英特尔早已擅长的平衡术,这也使得“沉闷”、“缺乏悬念”等成为评论人士对PC格局惯常下的断语。不论是最初被英特尔扶植起来的联想、在奔4电脑上出尽风头的TCL,还是在安腾处理器上领先一步的服务器厂商浪潮,以及最近在第二代迅驰芯片上抢到最先的海尔笔记本,其令同行羡慕之处无非是同英特尔的亲密关系。这背后包含了英特尔的直接供货、价格优惠、产品和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支持,也包含了它的利益最大化考虑。

  如今的格局之变很大程度上源自AMD在中国市场上的策略变化。没有例外,上游厂商通过芯片供给来控制下游厂商的局面只是换汤不换药。有业内人士认为,“英特尔的市场策略无可厚非,商业利益是永远存在的,就好像所有厂商都会试图说服自己的渠道只做自己的产品。”而当AMD在今天也试着拿出一个积极有效的支持方案去吸引品牌PC厂商时,它也同样希望它的OEM厂商某天能够“百分百AMD”,它也承认会按采购量对国内OEM厂商分级别支持。

  AMD之变

  对于在中国市场上征战多年的AMD来说,2004年是转折的一年。在这之前的十年,1993年进入中国的AMD几乎毫无建树。它在商用品牌PC的市场份额连5%都达不到,国内一线PC厂商和大部分二线PC厂商清一色地拥簇在英特尔的周围,与它们的合作让AMD期待了整整十年。

  而2004年撬动联想的这一幕,原本在1999年就要上演,中国PC业老大联想差一点就要成为AMD进军中国市场的最大合作伙伴。当时,联想早已与英特尔密切合作多年。

  万事俱备,高层谈话已经详细到了具体产品和价格,但一个来自AMD的小消息让事情出现了异动。据当时参与合作事宜的人士透露,AMD方面“因为制造工场供电问题而突然收缩笔记本芯片的产品线,只能保证对几个大的笔记本OEM客户供货,小的渠道暂时不做”。尽管AMD一定会想让联想相信它是那些“大客户”之一,但联想的担心很容易理解:作为国内老大并肩负着挑战国际IT巨头的重任,联想无法与这样一个在供货环节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厂商结盟,合作就此搁浅。

  AMD的不稳定状态与其当时的规模有关,但这确实反映出AMD不善于维持客户关系、对客户提供支持不足的硬伤。“它当时的很多做法跟它的竞争对手相比显得很幼稚。至少在中国范围内,它们的竞争不在一个档次,AMD对OEM客户在产品、技术上的支持都做得非常薄弱。”清华紫光笔记本电脑事业部总经理黄俊杰很直接地指出了当年AMD的病根,尽管紫光与AMD如今有着非常默契的合作,也是国内第一家与AMD直接合作的笔记本厂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英特尔会定期把它最新的CPU发送给它的直接客户,而在2002年紫光与AMD签署合作协议直至2003年年初的那段时间里,紫光从未在第一时间看到AMD的新CPU。”

  或许由于当时AMD对中国市场重视不够,直接影响到策略走向和资金投入,这让AMD的市场公关能力与英特尔不可同日而语。尽管AMD也曾试图拉拢一些客户,但这些小规模的尝试显得非常被动,难以成功。相比之下,英特尔拿捏与业界和政府的关系却轻车熟路。

  2002年4月27日,AMD创始人桑德斯离任,来自摩托罗拉的营销专家海格特·瑞兹接任了CEO,开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总部团队变化对公司大方向的调整也直接作用到了中国。AMD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郭可尊在2002年10月正式出任职务,随着内部人员的调整,AMD慢慢开始从“DIY游击战”转向“品牌攻坚战”,规模不大、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但又未能获得英特尔直接支持的紫光笔记本成为了它的突破口。

  这仅仅是一个开端,自AMD于2003年4月在全球掀起兼容32位的64位技术热潮以来,IT业界的眼球都没有离开过AMD。曙光公司成为了第一家推出AMD Optreon芯片服务器的国内厂商,此后全球四大服务器巨头中的三家(IBM、Sun、惠普)陆续采用AMD的产品,这个打在英特尔前的“时间差”着实加重了AMD在国内PC厂商心中的砝码。

  AMD对中国的诚意也逐渐显现出来:亚太区总部由中国香港迁至上海,斥资1亿美元在苏州成立CPU封装测试厂,成立AMD(中国)有限公司,进驻“中国硅谷”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北京成立中国工程研究实验室,在深圳等地建立办事处……一系列从不曾有的举动让国内PC厂商看到,AMD绝不再是市场上可有可无的厂商。如AMD公司主席希克特·瑞兹博士所说,“AMD将来的命运,与中国未来的命运紧紧相联”,“如果AMD想取得任何成功,那么在中国取得的成功格外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自2002年以来,郭可尊就带领AMD中国团队开始了在国内PC厂商间的频繁走动—不仅仅是二线品牌厂商,还有那些“铁杆”支持英特尔的OEM直供客户。

  双寡头竞争

  谁能够“有资格”希望下游厂商“百分百”采用自己的产品?同样在PC处理器市场征战多年的威盛和全美达也许就不会,它们在全球PC处理器市场的份额总和仍不到2%。但AMD已经不同往昔。AMD的全球PC处理器市场份额由第一季度的15%提高到了15.5%,尽管这相对于英特尔的82.7%仍然微不足道;此前AMD还因其北美台式机市场份额在四月份的最后一周首次超过英特尔而大受好评,尽管在利润更为丰厚的笔记本电脑和商业PC机市场AMD还落后很多,但这些上升的苗头已经引起了英特尔的警觉。

  8月22日,英特尔将其作为桌面主流的多款Pentium 4处理器降价18%~35%,其中甚至包括了其上市不到1个月支持64/32位运算的Pentium 4 F。为了步步紧逼AMD刚刚降价的Athlon64,英特尔显然是顶着大量旧Pentium 4处理器的库存压力作此决定,已不再是从前 “高端新品+旧产品降价”的路数了。看来桑德斯所期待的局面已经到来,“英特尔自己不会改变,是竞争迫使他们改变,为此我感到十分骄傲。”

  英特尔的行为已经在告诉人们,“双寡头”局面正在形成。业内人士普遍看好这一趋势,“尽管双寡头相比多家厂商充分竞争而言并非稳定状态,”业内专家指出,“但在芯片产业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特别是在设备上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情形下,市场只能容得下一两家领导厂商。”

  在这样的局面下,下游厂商顺势增强了自己的话语权。当联想在六月份首次在其“锋行”系列PC中采用AMD处理器的时候,它同时在6月下旬高调地向媒体展示了基于英特尔64位至强的服务器样机,而8月初刚刚用基于AMD处理器的低价机轰炸完乡镇市场,8月26日联想又高调发布采用英特尔最新高端处理器的家用电脑。看起来联想仍然想要拉近与英特尔的距离,不管有意还是无意,AMD无疑充当了联想驳动英特尔的那根针。

  相对于一家主导市场,政府更希望看到“双寡头”格局。AMD一位高层透露,“信产部已经表示,要把支持AMD的发展当作自己的责任”。这不难理解,竞争者的出现会促进市场良性发展,中国政府早已在移动运营商市场有了促成“双寡头”格局的先例。此前更有相关人士评论,“由于国内的CPU技术研发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引入AMD对抗英特尔,对于推动国内自主芯片研发技术来说,至少在目前是现实的策略。”

  看起来局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市场决不会平静。虽然AMD已经取得了与英特尔对话的权利,但离平起平坐还差得很远,摆在AMD眼前的只有一条路—从英特尔手中挖来更多的地盘,该公司的市场部门正在国内大规模招兵买马。而尽管此时的英特尔是“被迫”调整策略,但不论是在处理合作伙伴关系还是在制定自身产品策略方面,它的动作一点不慢。

  也许一家独大主导市场的局面也只会在高速发展的IT市场显得“稳定”,但它将随着IT市场的成熟而改变。

  35年之战

  “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苹果公司乔布斯这样比喻仙童公司。仙童公司曾经是美国硅谷发展初期的中流砥柱,凭借在硅晶体管上的创造性技术,它创造了20世纪60年代IT业界天文数字般的营业额。而那些“创业种子”中的其中两粒,最终成长为现在全球芯片制造商中最重要的两家,英特尔和AMD。

  两家公司分别在1968年和1969年成立,创始人均是来自仙童的重量级人物,两家公司30年之战的序幕也从此拉开。英特尔于1971年11月推出了该公司的第一款4004 CPU芯片,迅速进入CPU领域;而AMD在1989年才将整个公司的业务重心转移到芯片研发市场,在那以前它为英特尔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的CPU代工。AMD在1991年推出386系列CPU时,才首次以挑战英特尔的形象出现。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30多年来,AMD几乎一直生活在英特尔的阴影中,被称为“硅谷最悲壮的勇士”。但是,多年来代工和研发CPU沉淀下来的技术底蕴保证了它能够与英特尔“贴身肉搏”而未被挤垮。1997年的AMD K6处理器较量英特尔Pentium II处理器,1999年最具代表性的K7对阵Pentium Ⅲ,2001年AthlonXP对垒Pentium 4,AMD的技术与英特尔几乎不相上下。

  不过,保持技术创新的竞争力并未让AMD占据太多的优势,它的市场份额仍然远远落后于英特尔。在过去三十五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总是AMD向英特尔发起正面的进攻,而英特尔几乎完全依照自己的步伐高速发展。当战争蔓延到中国时,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的AMD在前十年几乎毫无建树。它在商用品牌PC的市场份额连5%都达不到,国内一线PC厂商和大部分二线厂商在商用品牌PC上清一色的“Intel Inside”让英特尔的中国市场份额达到了85%左右,AMD只能基于DIY市场寻求个别二线厂商的突破。

  但转折点出现在了2004年,英特尔在中国多年来最坚实的“堡垒”、国内PC老大联想开始与AMD展开大规模合作。对于英特尔来说,未来中国市场上的AMD将不再是它草草应付就能高枕无忧的对手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