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互联网周刊》2004 > 正文
 

2004:PC乱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 05:04 《互联网周刊》

  

2004:PC乱世

  乱世出英雄。在这个PC乱世,谁又能成为新的英雄?

  本刊记者 陈亮 唐潇霖

  仿佛一座沉寂已久的火山,虽然被人忽略,但地火从来没有停止涌动,终于,火山口又开始喷发出浓烟。

  又仿佛一名战乱年代中途归隐的将军,在山林里耕种多年以后,又开始怀念战场上的狼烟味道,还有上万匹战马同时在草原上奔腾带来的大地震撼。

  2004年,一直在温火下慢热的国内PC市场忽然有了沸腾的迹象。

  导火索在8月3日被点燃。这一天,联想在北京隆重发布了面向乡镇级市场的“圆梦”系列电脑,其最低达2999元的售价让到会的所有观众都议论纷纷。大家关注到的是AMD全球副总裁、AMD(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郭可尊女士在同联想高层握手庆祝时脸上露出的盈盈笑意,心中猜测的是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旭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脸上又会是什么表情。

  中国的乡镇居民多半不会对这条IT新闻有多大兴趣,不过可能很快就会有当地的经销商向他们游说推销这款产品。2999元购买国内名气最响亮的品牌电脑,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变成了现实。这些朴实的消费者当然也不会去贸然打开机箱,看看里面装着什么牌子的CPU,只要能满足应用需要,就已经足够了。而让电脑制造商如释重负的是,PC消费的“冻土层”终于开始松动了。

  这场冲击波及了整个PC产业。已经饱受大厂商挤压而日益萎缩的二、三线品牌电脑厂商将会雪上加霜。随着国内PC最大的巨头联想抢占低端市场,一些PC制造商们正被迫跟进,或者选择另一条路:向高端转移。

  这种分化是过去几年里所没有的,它也是国内PC产业各种力量对比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胶着的平衡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多年的价格战,已经将中国家电厂商的利润压得不能再薄,PC和家电关联比较近,门槛不算太高,似乎是一个最好的避风港,于是包括海尔、海信、TCL等中国家电厂商都纷纷涉足了这一领域,其中成绩最好的,应该属TCL。

  1998年,从TCL彩电营销副总的位子上退下来的杨伟强,被李东生推上了另一艘新“战舰”担任舰长,“TCL电脑公司总经理”是他的新头衔。31岁的杨伟强对电脑行业了解寥寥,但凭借着他在家电行业练就的营销本领和运作手段,TCL电脑逐渐站稳了脚跟。2001年,在英特尔支持下,杨伟强发动的“P4行动”和“液晶大战”把业界搅得火热,藉此,TCL得以杀进了PC第一阵营。原有的老牌PC厂商的老总们,都记住了杨伟强这个名字。

  通过抢夺老牌PC厂商们的部分领地,TCL电脑成为了家电厂商中转做PC活得最好的一个。不过,来势汹汹的TCL最终并没有颠覆联想的PC霸主地位,这与它本身的客观条件所限不无关系,实际上,能够从PC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这个家电巨头的目的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这也是很多家电厂商的普遍心态,这也注定:家电厂商的介入,不会对PC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对于那些在PC领域同样依靠营销策略制胜的家电厂商,国外品牌电脑厂商的进攻则更加具有威胁。依靠直销模式和严格的成本管理体系而闻名的戴尔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迈克尔·戴尔自然不会忽略中国这块广袤的市场。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戴尔的销售模式便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销售额连续几年以超过业内平均值数倍的速度飚升。与戴尔相比,依赖于厚重的渠道体系的联想等国内厂商,则暴露出了决策缓慢、不够贴近客户的缺点。有人甚至认为“当联想的渠道销售模式遇到戴尔的直销”,几乎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斗。

  惠普也不应该是一个被忽略的对手,其稳扎稳打的战略让它看起来更加难以击败。2004年第一、二季度,惠普台式机的出货量在亚太区(不包括日本)仅次于联想,事实上已经成为联想的头号竞争对手。

  不过,联想等国内品牌多年殚精竭虑建立起来的坚固堡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攻克的。国外品牌也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这让整个PC市场看起来颇有些“战国时代”的味道,群雄并起,虽然有强弱之分,但彼此之间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联想领衔,方正、同方、戴尔和惠普紧随其后,其他一些品牌则瓜分剩余的市场份额。

  是什么造成了PC市场这种胶着状态?实际上,观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3年的PC市场竞争背后的价值链状况,便可以发现,在PC厂商之间变化多端的渠道战、价格战、营销战、口水战背后,有一样东西始终保持不变,就是英特尔对于电脑的核心部件CPU的把持。无论是国内老牌的PC厂商、外来军团,还是进军PC的家电厂商,其CPU供货均来源于这家芯片巨头。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样的本领并非只有神话故事中才存在。另一家芯片提供商AMD,在竞争对手的挤压下,只能偏安于DIY市场一隅。一家独大的英特尔通过对不同合作伙伴采取不同的定价和返利策略,直接影响到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间接决定了该厂商的市场地位。“联想其实早在两三年之前就有过同AMD合作的打算,之所以拖到2004年,主要还是由于受到英特尔的压力和条件诱惑。”一位多年PC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国内的PC厂商在进行产品的重大更新换代时受制于人,不得不重复同质化的竞争。英特尔居于幕后主导的这场PC之争,颇有些“左右手互搏”的味道,其平衡始终难以打破自然也是不难理解的事情。

  从量变到质变

  又到了一个炎热的夏天。但这个夏季的PC产业却与以往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就弥漫着变革的味道。

  中国的PC产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在大中城市,电脑的普及率已经接近饱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甚至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这部分家庭里,上网、处理文件等基本功能已不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他们已经开始追逐类似于英特尔宣传的“数字家庭”之类的梦想。而在中小城市,乃至广阔的农村地区,电脑普及率尚不及大城市的1/10,应用的地区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PC市场重心的下移。2004年,在联想的带动下,浪潮、长城以及一些中小品牌电脑,都将其产品价位拉低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低端市场注定将成为未来2~3年内国内PC厂商的主战场。

  如果仔细观察PC产业链从上到下所发生的一切,你会意识到这股趋势所造成的影响之广。截至目前,英特尔仍然是PC处理器领域的霸主,但它已经不再是惟一的主宰者,AMD现在已经成为影响PC产业均衡的不可缺少的二号人物。AMD的地位上升,使得国内PC厂商们多了选择和谈判的筹码,也使得这个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更具悬念。“AMD中国将与联想密切合作,提高个人电脑在需求迅速增长的城镇中的普及率。”郭可尊言语之间,已经将AMD和联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AMD看重联想当然是有理由的,作为国内PC龙头的联想,其战略选择对于这条产业链的影响十分巨大,它也是这场PC变革中最值得关注的角色。这家中国最大的IT企业在过去的3年中,曾经试图以多元化和国际化来缓解由于PC增幅缓慢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收效甚微。今年,这家企业做出了战略收缩的决定,先后将软件、IT服务等部门进行改制经营,PC业务被重新确立了核心地位。联想回归PC业务是否正确,外界众说纷纭,但对于国内其他PC厂商来说,这可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联想这次瞄准的不仅仅是乡镇级的低端电脑,而是全系列的商用、家用电脑。做PC出身的杨元庆,最熟悉如何运用手中的资源和手段同对手周旋了。同这样一个全神贯注的选手对峙,竞争对手们发现,再从其身上发现破绽的难度陡然增大了。

  在64位处理器上被AMD抢占先机后,英特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重点,它改变了传统的CPU命名方法。按照新的命名方法,处理器的名称将增加描述产品性能的数字以及诸如2GHz这样的主频说明,CPU的速度不再是评价一款电脑性能的主要指标。这种新的命名方法意味着Intel将增强桌面电脑节能表现,而不是再依靠提升频率来获得更高的性能。Insight 64的分析家Nathan Brookwood表示:“尽管Pentium M的频率比Pentium 4低得多,但其性能仍然非常具有竞争力。要知道,功耗和散热对于桌面处理器来说也是大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