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英
“他们怎么不站在我们的立场想一想,站在国家的立场、学术的立场,振兴国学当然有一万个充足的理由,但是我们毕业之后要生存,要找工作呀。如果我衣食无忧,读读四书五经,学个琴棋书画自然也乐得高兴,可眼前这种就业形势,这种剑走偏锋的事我可不敢做,我父母也不会同意我这么做”。
当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即将成立国学院、培养国学大师的计划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之后,正在人民大学就读的李小路(化名)却对记者说出了上面一番话。
李小路的话代表了一种反对的声音。虽然人大“重振国学”的提法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但是却与“就业导向”为思路的现行教育体系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谁来报名谁来读?
据人大校长纪宝成介绍,今年9月人大国学院将正式挂牌成立,第一批学生将从本校产生,一部分来自目前在校的大一学生自愿报考,另一部分将从人大2005年新生中招考,以后的学生才会从高考中选拔。
这与当年北京大学成立文科综合试验班的做法是相同的,当年北大的这个试验班也被外界称为“国学班”,这些综合班的学生主要来自文史哲三个专业,加入这个综合班对他们来说除了在头两年多学一些东西之外并没有什么损失,而且校方还承诺只要毕业时“平均分达到75分就可以保送研究生”,这个美丽的诱惑吸引了很多新生加入综合班。
对于人大的国学班,纪宝成也表示,要向国家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争取让学生本硕连读,他认为四年时间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但正像人大学生李小路所说的那样,校长和学生的立场不同,想法也不同,纪宝成的想法到了学生那里就被转换为:“国学”现在顶着这么大的光环,而且还有可能本硕连读,如果我原来读的专业就是历史或哲学这些就业黯淡的专业,选择国学也没什么损失,反而会增加额外的“福利”。
所以,国学院的校内招生应该不会成为问题,问题是老师和学生的想法却可能有天壤之别,学生的立场是:抓住一切对就业和考研有利的东西。
毕业了干啥?
北京大学从1994年开始开设文科综合班,到2000年停办,这个被外界称为“国学班”的几届毕业生和文史哲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什么分别。那么人大的国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又能做什么呢?创立者希望未来的“国学大师”能够从这里走出,但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却是,从这里毕业在就业方面会有更多的优势吗?
人大校长纪宝成一再地强调,国学院学生的就业不会成为问题,他认为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领域都需要国学功底深厚的人才,即使是跨国公司也需要国学人才,比如战略制定、高级文书书写等都需要国学功底深厚的人才。他还说成立国学院的初衷也是因为一些企业提及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来自人大校长的亲口保证,按理说是应当值得信任的,人大学生李小路说她并不怀疑校长的话,但她认为这毕竟是“剑走偏锋”,虽然社会上可能对这类人才存在一些需求,但很难说是主流的、大量的,工作未必也那么好找,而且国学院的同学毕业已经是三四年甚至是五六年之后的事情了,那时的就业可能会更严峻。
无法回避的冲突与尴尬
在中国目前的就业大环境下,“读书为了找工作,进修、培训为了工作更好”,这种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人们的心中,而国学院的设立虽然立意高远、志向宏伟,但是却恰恰与人们对教育的功利性期望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国学院的开设与招生虽然表面上看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但却免不了被学生“利用”的尴尬,而培训国学大师的想法也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学生们毕业了还是把找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国内另外几所高校在探索开设国学班方面的失败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正像一些理论界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复兴国学的想法并没有错,只是这个任务对于那些将要面临生存和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来说,未免太艰巨,如果硬要塞给他们,他们也只能草草应对,善加利用。
【链接】何谓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一般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儒学为主、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学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