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庄道秋
输血造血双管齐下企业农民实现双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营企业应该有何作为?山东省威海市的民营企业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初春时节,记者来到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市采访,看到威海市工商联组织的
“百企帮百村”活动,正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据威海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张德介绍,截至2005年底,威海市工商联已有195家企业与153个村庄结成帮扶对子,实施的帮扶项目88个,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3015万元,无偿投入公益、福利事业资金1490万元。党委政府满意,干部群众拥护,社会影响广泛。最近,山东省工商联总结“威海经验”,号召全省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到“民企帮村”的实践行动中。
源于企业创造
威海市的企业帮村活动,源于两位企业家的探索行动:
威海开发区宋家洼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上访村,4年换了5任村支书,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威海德顺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刘德顺,4年前与这个村建立帮扶关系后,通过输送经营人才、扶持项目开发等举措,使宋家洼旧貌换新颜,如今该村集体固定资产达87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6300多元。成了经济繁荣、人心思上、民风淳朴的先进村、模范村。
与宋家洼同在一区的夏家疃村,2003年与山东华夏集团结成对子后,一年一个变化。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先为村里“输血”,结对当年向村民捐助30万元,用于购买粮、油、鸡蛋、液化气等。随后开始“造血”,垫资500万元帮助村里发展工业,先后为村建厂房9000平方米。“输血”和“造血”,彻底改变了夏家疃的面貌。
两个企业帮村的成功案例,使威海市工商联深受启发。2005年初,他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开展了“百企帮百村”活动,先后使195家民营企业与153个村庄结成帮扶对子。参与帮扶的企业,有的捐资助学,有的资助困难户,有的上自来水、有的换变压器,还有的为村民负责养老医疗保险,但更多的是帮助村里搞基础设施,进行产业对接,使农民得到实惠。
重在科学引导
威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工商联会长龚应珍分析认为,引导组织民营企业帮扶农村,无疑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首先,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一个庞大并在迅速膨胀的社会群体,大都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具备了帮扶农村的条件;其次,民营企业的老板绝大多数是刚放下锄把子的农民,与农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与农民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一旦参与进来,往往是带着浓厚的乡土感情真心实意地帮,尽心尽力地扶,效果好而持久;三是,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市场经验丰富,帮扶的突破口选的比较准,所上项目也切实可行。
张德告诉记者,发展不忘农村、致富不忘乡亲,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心愿,建设新农村他们有动力,有热情。但怎样使这种热情变成科学行动?威海市工商联坚持科学引导六原则:
一是自觉自愿,二是量力而行,三是互谅互尊,四是注重实效,五是互惠互利,六是循序渐进。
努力实现双赢
威海市工商联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突破了以往民企帮扶捐款捐物的老路数,帮扶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生产经营性项目,包括建立原料基地、生活基地,设立分厂和前道工序车间,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而且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收到了企业与农民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效果。
乳山盟禾冷藏包装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果加工出口业务。帮村活动开始后,他们主动在周边的15村建立了1500亩的果品生产基地。通过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品种改良,给予资金支持等措施,使果品质量达到了标准化,公司以高于市价2角钱的价格负责收购,为果农增收200多万元,企业因原料充足、品质可靠,效益明显提高,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利税380万元。
这种联手合作,互利互赢的帮扶形式,有利于促进会员企业自身加快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张德算了这样一笔账,威海市1600多家工商联会员企业,如有一半参与帮扶活动,将使威海市三分之一的村庄脱贫致富;威海市13760家正式注册的私营企业,如有十分之一参与帮扶活动,威海市将有一半以上的村庄得到扶持与帮助。他认为,民企帮村这个富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条新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