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富家子弟读不读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 21:56 中华工商时报

  那天晚上在家看电视《乔家大院》,正好演到乔致庸的侄子“中状元”那一段。当时一愣,心里说,这编剧、导演真敢瞎扯,要想给乔东家脸上

  贴金,让他侄子中个举人、进士已经不错了,状元也是胡乱中的吗?

  后来一翻书,果然电视剧穿帮了。大清国二百余年,从顺治三年开始开科取士,到
光绪三十年最后一科,共举办了112科,出现了114个状元(其中有两次满、汉状元并列)。在这些状元中,按籍贯算,江苏人最多,有49人,人数少的陕西、四川、河南分别只有一人,而山西则一个人都没有。

  如今的电视剧,尤其是古装电视剧,戏说的成分居多,本来就当不得真,如果真要查查史料,不要说乔家,就连祁、太、平三县的东家们都算上,他们的子侄们又有几个认真读过书,凭真才实学考取了功名?这似乎又牵扯出了另一个话题,即富豪们该怎样培养教育自己的后辈?

  在中国,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成为不同阶层、不同家族激励鞭策后代子孙学习上进的一个标

  准。然而正如许多人注意到的那样,在科举时代,能够十年寒窗发奋读书的,除了讲究“诗书传家”的官宦望族之外,大多为贫寒人家的子弟。有人统计过清朝

状元们的家庭出身,其中多达49%的人是平民子弟。比如张謇的祖父、父亲都以务农为生,清朝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是农民的儿子。相比之下,那些大商人大财主的后代,几乎没有当状元的。

  在分析富豪子弟少读书的原因时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古人读书不过是为了作官,作官又是为了发财。而商贾们本来已经在发财,没必要多费力气学习书本了。何况,他们若想过过作官的瘾,花点银子也可以捐一个。其二,读书是件苦事,经史子集要学要背,还要会做八股文。而富家子弟生长于罗绮之中,幼时家人溺爱,稍大一些便声色犬马,谁肯去下苦功读书呢?

  不过,说富家子弟少读书,并非讲无人读书。在封建旧中国,商为四民之

  末,社会地位并不高,为了保护家族的长久利益,也有一些大商人很看中读书科举这条“正途”。比如有些徽商家族就立下规矩,从后辈子侄中挑选聪慧能文者送其上学,资质差一些的才去学做生意,以便将来家族中“官”“商”俱备,迭相为用,互相帮衬。因此,像绩溪茶商的后人中,也出过胡适那样的大才子。

  时至今日,虽然“学而优则仕”的论调已经有些过时,读书与作官之间的内在关系已不再那么直接,但富人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后代,却依然是个问题。近年来有关家族企业的讨论,总会涉及老板把企业交给谁的敏感话题,很多人的意见是应该交给职业经理人去管。而这样的意见的背后,或许正是老板们的孩子普遍“不成器”这样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至于说,那些家庭环境优越、绝不担心“上学贵”的孩子们怎么就“不成器”了呢?原因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其实,中国这一代的老板们许多都是很有学问的。或者,即使他们没上过几天学,但从自己的拼搏经历中,也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不少老板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海外,以求深造。问题是,这些送出去的子女们有几个真肯认真地学技术、学管理,又有多少人是拿着爹娘的钞票买

跑车、逛赌场、享受时尚生活呢?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老百姓说,“富不过三代”。明朝江南徐阶家族,从徐阶当宰相,此后几代人荣华富贵,声势显赫。但其第六代直系孙徐七官,竟然混到靠替别人挨板子打屁股赚钱的份儿上。还有更惨的,清人曾王羽撰《乙酉笔记》中提到松江奉贤陆氏家族,爷爷辈“富于财,号十万”,其孙陆右梁“专习赌博,一掷数千金”,家产折腾完了,靠小老婆出去给人当奶妈度日。有这样的不肖子孙,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31H1)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