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同亚太区域合作进程相融相伴。近年来,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经济体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经贸合作、疫苗研发等领域合作稳步前行,为亚太地区经济体共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新能源助力实现零碳目标
本报记者 陈一鸣
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街头,一辆白色纯电动客车稳稳行驶。到站停靠后,等候多时的乘客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试乘。这辆客车是中国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端纯电动客车T13E,于今年7月在智利交付使用。“乘坐非常舒适,空调系统、USB手机充电接口、轮椅区、下车按钮和低地板设计等人性化配置一应俱全,真是太棒了!”当地市民何塞兴奋地与本报记者分享着试乘体验。
2019年,智利宣布将努力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近年来,智利积极推动绿色交通,倡导低碳出行,促进清洁能源发展,鼓励全国公共交通系统采用纯电动客车,并计划到2040年把全国公共汽车全部替换为新能源机动车。2019年1月,宇通向智利一次性交付100台E12纯电动客车,标志着智利正式开始公共交通电动化进程。截至目前,宇通、比亚迪等多家中国新能源企业已经累计向智利交付数百辆纯电动客车。
如今,从智利最北端的阿里卡市、北部矿区,到首都圣地亚哥,再到与南极洲隔海峡相望的蓬塔阿雷纳斯市,中国纯电动客车穿梭在街头巷尾,已深度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据当地媒体报道,与传统柴油公交车相比,圣地亚哥已投入运营的纯电动公交车噪声降低25%至70%,运营成本削减76%,维修成本节约25%,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5吨。“来自中国的纯电动公交车不仅改善了乘客体验,还为智利推动减排、建设更清洁城市提供帮助。”智利塔尔卡大学工程系学者克里斯蒂安·加西亚表示。
智利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南美国家,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并率先实现升级的拉美国家,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绿色发展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中国倡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作为一个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智利亟须建设储能项目,合理运用可再生资源,希望同中国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
“中国企业积极作为,为我们提供了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和行业标准,帮助我们完善绿色交通发展体系,向实现碳中和目标更进一步。”智利太平洋基金会执行主任莱顿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采取积极、坚定的行动推动绿色发展,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强大动力。她格外重视中国通过科技应对复杂气候挑战的努力,尤其是对火电、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交通等行业开展深度脱碳技术研究的巨大决心,希望可以将相关技术和成功经验引进到包括智利在内的其他APEC经济体。
莱顿也注意到,APEC合作机制为深化中智两国绿色低碳合作注入了更多动力。“中方通过鼓励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环保产品扩大出口、支持企业扩大在绿色经济领域对外投资等举措,推动亚太区域绿色发展。相信各经济体深度参与APEC平台下政策研讨,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也将为智中两国绿色合作开拓更多渠道。”她说。
疫苗合作构建地区抗疫防护盾
本报记者 张 杰
“你打新冠疫苗了吗?我已经打了三针,是中国科兴疫苗!”不久前,保洁员木吉遇到本报记者,激动地分享其接种中国疫苗的喜悦。
对中国疫苗的由衷感谢,是不少印尼人的心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不仅率先向印尼提供抗疫援助,还率先同印尼开展疫苗和新冠肺炎特效药研发合作。2021年1月,科兴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许可,成为印尼第一支获准使用的新冠疫苗。当月13日,印尼总统佐科通过电视直播了自己接种中国疫苗的全过程,鼓励当地民众进行接种。随着印尼大规模疫苗接种逐步展开,中国成为对印尼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目前,科兴、国药、康希诺、智飞和中国企业的mRNA新冠疫苗均在印尼获得使用许可,当地80%的新冠疫苗来自中国。
新冠疫苗的制备和运输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印尼岛屿众多,人口近2.7亿且居住分散,平均气温高。面对不利条件,中方与印尼在疫苗研发、生产和分配等全产业链深化合作,积极帮助印尼提升疫苗供给能力。2021年8月,科兴与印尼本地制造商达成联合生产协议,成为第一家与印尼合作生产新冠疫苗的企业。此外,多家中国医药企业的新冠疫苗均在印尼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同当地开展了紧密的研究合作。为进一步提升印尼疫苗自主生产能力,中方还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助力印尼建立区域疫苗生产中心,共同构建地区抗疫防护盾。
10月7日,印尼mRNA疫苗生产基地开张,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mRNA疫苗成为首个实现在印尼本土生产的同类产品,相关生产制造技术也一并转移给印尼方合作公司。在供应印尼市场的基础上,基地生产的疫苗还将辐射周边国家。印尼对华合作牵头人、统筹部长卢胡特表示,中国技术转移助力印尼实现疫苗本土化,有力提升了印尼医疗水平。
“中印尼企业在新冠疫苗领域的合作,是两国打造更紧密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成果。当前,中印尼关系已发展成为地区国家互利合作的典范。”中国驻印尼大使陆慷表示,中国企业的mRNA新冠疫苗产品在印尼上市以及相关技术落地,为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促进后疫情时代区域经济复苏、完善全球治理作出贡献。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提升新冠疫苗接种率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中国事务部主任维罗妮卡表示,“多边合作是促进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的关键。在APEC机制下开展疫苗合作,将为全球抗疫合作提供更多渠道,也有助于加快全球经济复苏。”
科技合作激发创新动能
本报记者 常碧罗
在重庆一家体检中心,医生正在用一款新型仪器帮助体检人员检查眼底。拍摄左右眼各两张眼底照片上传到系统中,经过十几秒,就能出具初步报告,筛查顾客是否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
“得益于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我们能够和新加坡方面合作,推动这款人工智能眼底检测技术在中国医疗领域落地应用。”研发方艾锐思(重庆)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晨曦告诉本报记者。
这是近年来中新加强科技领域合作、激发创新动能的缩影。去年,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支持下,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启动“布洛克71”项目,为科创企业提供技术孵化。通过研究院牵线,中新合资企业艾锐思获得新加坡眼科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技术支持,引入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并使之不断适应本土病症。“通过深度学习,这套技术的检查和预防功能不断优化。”徐晨曦表示,依托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艾锐思和新加坡眼科研究中心的数据交互更加便捷,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2018年,为深入推进中新信息通信领域合作,中新双方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签署《信息、通信及媒体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各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共同设立中新信息通信联合创新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中新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截至目前,共有四批次、近百个项目申报,近20个项目纳入资金支持计划。“我们公司获得了90万元资金支持,对未来发展信心更足了。”徐晨曦说。
重庆中辰慧育科技有限公司也获得了“布洛克71”的孵化支持。在该公司的实验室里,一台康复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手臂。“就如何控制机械手臂的力度和范围这样的技术点,我们经常同新加坡专家进行探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为企业搭建了更便利的创新合作渠道。”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张乐谦介绍,公司正积极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推动智慧教育和养老智慧技术在重庆落地。
科技创新的背后,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重庆首个中外合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重庆中新肿瘤医院开诊运营,中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数据互换,中新海关关际合作有序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信用培育合作加快推进……中新双方围绕制度型开放新目标,不断提升项目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此外,双方也加快推进商业合作模式创新,中方主导的区县国际合作共建平台及专业服务联盟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激发了区县和企业参与项目创新开放发展的活力。
数字互联互通和创新对实现可持续复苏至关重要,工商界则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同为APEC经济体,中新两国企业间的合作也体现了亚太地区国家加强科技创新协作,推动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环境的决心。“通过APEC合作机制,我们能够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创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艾锐思的新加坡资方——艾锐思私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总裁黄剑豪说,中国市场规模和潜在商业价值巨大,与中国企业合作激发了澎湃的创新动力。APEC机制创新帮助实现更多标准统一,让企业感受到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环境。
“两国双园”开辟国际合作新模式
本报记者 祝佳祺
从广西钦州市主城区走马莱大道,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园区内燕窝加工贸易基地、中马国际科技园、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等现代化建筑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不时有车辆穿行其中,不少项目工地还在加紧施工中。与此同时,远在马来西亚东海岸彭亨州首府关丹市的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内,数千名中马两国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一片繁忙景象。
作为世界上首对互相在对方国家建设的姊妹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开辟了“两国双园”的国际合作新模式。近年来,两国双园围绕“将钦州、关丹产业园区打造成中马两国投资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发展迅速。
2012年,中马钦州产业园正式开园,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一大批产业和城市建设项目落地投产。10年来,产业园累计签约落户项目超200个,累计注册企业超2.57万家,协议总投资超1900亿元人民币,带动就业人数超3万人。据园区管委会介绍,园区还着重加强与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等机构合作,出台针对马方的专项支持政策。今年前10月,经钦州港口岸进出口马来西亚的商品总额达到31亿元人民币,双方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马中关丹产业园于2013年开园,12平方公里规划土地已开发约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钢铁及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制造、轻工及建材、临港加工及现代物流业。据统计,园区已累计签约项目12个,协议投资超400亿元人民币,工业总产值超350亿元人民币,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两万个。
“我读书那会儿就发现这边在建设大项目,路也修得很好,打听了才知道是和中国合建的产业园。”土生土长的关丹人凯利2017年毕业后,进入园区企业联合钢铁(大马)有限公司焦化厂任调度员,并获得赴广西钢铁企业培训的机会。如今,他已成为企管部劳动关系组主办。回顾过去5年的经历,凯利很感慨:“产业园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很多年轻人都来这里求职,我也从工作中获得成长,过上美好生活。”
2021年11月,马中关丹产业园获得中企175亿元人民币“焦电铝—锰”循环经济项目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将带来每年超2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为当地再增加5000个就业岗位,给关丹港带来每年超千万吨吞吐量。今年8月,北部湾控股(马来西亚)有限公司获颁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公共设施电力经营许可证》,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家运营区域电网的外资公司,未来,将为园区内各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进一步激发园区的产能潜力。
“马方倡导互利共赢、精诚合作的发展理念与中方不谋而合。长期以来,我们在马中关丹产业园、关丹港等项目上合作不断深入。”马中关丹产业园合资公司董事长李振辉表示,实践证明,亚太地区合作潜力巨大,马中“两国双园”的产业合作越走越实,期待APEC各经济体开展更加多样的经贸合作。
责任编辑:邓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