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镜头下:福耀玻璃是给工人提供饭碗的地方

美国工厂镜头下:福耀玻璃是给工人提供饭碗的地方
2019年08月30日 08:30 北京青年报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原标题:从《美国工厂》到“美国or工厂”

  ◎Luc

  早在《美国工厂》于Netflix上线之前,法新社、英国《卫报》等媒体就开始关注这部影片,“奥巴马的首部电影将成为今年最强大的纪录片吗?”媒体当然想借美国前总统的噱头遥指奥斯卡,而今时今日的档期安排,也有对现任总统政策的“挑衅”暗示——“锈带”是现任总统的票仓,可如今中国对美的投资大部分已撤。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部《美国工厂》提供的则是设身处地的感慨,其中揭示的矛盾根源和解决方向,已然超越了导演口中的“文化鸿沟”。

  时间回到2014年,这起发生在俄亥俄州的巨大投资项目,就曾引发中美两国对于制造业转移的关注与讨论。作为中国最大、全球产量前列的汽车玻璃供应商,曹德旺的“福耀玻璃”远赴北美开厂,准确地说是接盘通用汽车在代顿的旧厂房,同时需要安置的,还有当地数千名产业工人。而《美国工厂》的两位导演史蒂文·伯格纳和朱莉娅·莱切特,正是五年前凭借纪录短片《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提名了奥斯卡,对当地经济和社区生态颇为了解,也对中国企业家的到来多有期待。

  从电影中可以体会到,这份期待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困惑,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地居民和工人们的复杂情绪。即使心理上有所准备,镜头前的“文化鸿沟也比预期的要大得多”,作为资深纪录片导演,伯格纳很善于从个体视角来捕捉中美两国的经济模式和文化背景差异,而如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那就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不安感”。

  影片中的一位非裔工人,失业一两年后才找到这份工作,虽然工资薪酬只有过去的一半,但养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比起劳保福利,随时可能再度失业的不稳定感,才是他们更加惧怕的。这种对工作岗位的珍惜,美国劳工阶层会感到亲切。就连奥巴马夫人米歇尔都坦言,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养活一大家子人太不易了。特别是身处“锈带”的底层民众,丧失工作就意味着卖掉车子,房子被银行收走,只能蜗居于亲友的地下室里,遑论尊严。

  如果说这些曾经失业的美国工人能到“FUYAO”上班是一种幸运的话,那朝夕相处的中国工人则刷新了他们对“工作”的定义。镜头里的他们十分朴实,甚至有些拘谨,很多人是一毕业就到福耀工作的,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对于工艺流程都谙熟在心,更对福耀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全盘接受,这里与其说是个“美国工厂”,不如说是“中国工厂的美国车间”。

  “福耀玻璃”到美国开厂这件事儿,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到中国来开合资厂,那时是美国工程师到上海来,一手一脚地培训中国工人。而在这部纪录片里,人物身份则倒转过来,上海总部派出技术骨干到美国去,推行规则,调试参数,通过翻译向当地工人传授经验。他们的敬业和高效值得尊敬,但要说中国制造业就此标志着迈入高端,引领产业方向,还为时尚早。

  这一幕,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缩影,福耀玻璃给全球八大车企供货,北美和欧洲都有生产基地,主要还是紧贴主机厂的需求,既能降低物流成本也便于双方沟通,最后体现在效益和利润上。这本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块前挡风玻璃的采购成本价两三百元人民币,利润也就几十元,中国在人力成本上相比美国有优势,但美国的天然气、电费等能源价格更低,还有税负、补贴和各种当地优惠政策,纵然曹德旺知道“美国工人不好管”,算下来仍然是能够实现盈利的,并且可以打开北美市场的供应渠道,这才是作为“全球化”的企业家该算的账。

  然而,在这笔精打细算的账中,有一个颇为关键的因素被事先排除了,多年来美国工会在企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影响到管理层的战略部署。比起消防装修、产线布局、纪律操守之类的差异,工会这个写入劳动史的产物才是渗入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任何一家在美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硬骨头”。

  同样,当地美国工人和美方管理层也要面对另一种“中国式”的企业文化,不仅是劳动者的语言和生活习惯,还有心态上的调整,他们到中国总部参观时也的确“看呆了”。先不去争辩管理方式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毕竟在当下“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一旦工厂倒闭,再能干的工人也要失业。而从福建福清靠水表玻璃起家,如今占据国内七成汽车玻璃市场的曹德旺,早已锻就了一条成就自己,也颇具代表性的经营哲学。在美国导演的镜头下,对老曹的刻画可谓立体,既有灵活、亲切甚至慈眉善目的一面,也有面对“原则问题”的强硬。正是这种灵活和强硬,才让曹德旺把一个乡镇企业一步步做大。

  与法国圣戈班、日本旭硝子等曾经的行业龙头不断合作、竞争中积攒的自信,让曹德旺在对员工的直接管理和激励措施上也相当坚持,“福耀玻璃”自然还是要固守本土的成功经验。

  中美两国工人间的其乐融融,原本也是曹德旺最乐观的期望。然而,工会是否介入终于事关整个工厂的存亡。纪录片后半程几乎都是靠这个矛盾在推动剧情,甚至可以把片名拆分为“美国or工厂”,毕竟真正激烈的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去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法国影片《开战》,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最后的结局既残酷也令人痛惜,谁也不想看到。

  所幸,这种危险被化解了,而且是以一种美国人的方式化解的,就像当年曹德旺打赢了与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案。假如把《美国工厂》看作一部剧情片的话,那就不得不佩服两位导演在处理高潮时的灵巧了。一边是曹德旺在庙里烧香拜佛,另一边则是美国工人因为操作慢而被辞退。“我们再也赚不到(通用)那种钱了”,利润和福利,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前半程铺垫良久的“失业恐惧”而悄然过关,笔锋最后又突然一转:2018年“福耀玻璃”代顿工厂终于实现了盈利。导演用寥寥几个镜头,把盈利归功于自动化率的提高,而不是裁员和延长工时,这当然可以引导观众得出一个更为“高远”,更加站在全球化角度的前瞻式结论——机器人才是工人的敌人。

  然而,实际上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并非投入自动化生产线那么简单,“福耀玻璃”也尚未具有领导全行业,全面优化产能布局的研发实力,《美国工厂》的镜头下,它依然是家追求利润的“全球工厂”,也依然是要给工人们提供饭碗的地方。

责任编辑:赵慧芳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05 五方光电 002962 --
  • 09-04 科博达 603786 --
  • 08-28 安博通 688168 56.88
  • 08-28 中科软 603927 16.18
  • 08-27 瑞达期货 002961 5.5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