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大堵车”后 外媒更加关注中欧班列

苏伊士运河“大堵车”后 外媒更加关注中欧班列
2021年03月31日 14:52 观察者网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原标题:苏伊士运河“大堵车”后,外媒更加关注中欧班列

  【编译/观察者网 齐倩】堵了近6天后,苏伊士运河终于在29日恢复通航。这一次全球瞩目的“大堵车”事故,暴露了国际海运通道的脆弱性,同时也让外媒注意到中欧陆路运输系统的优势。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发现,面对海路运输的集装箱短缺、高成本和延误问题,中国制造商正寻求通过陆路出口商品。来自欧洲国家订单的增加,同样推动了中欧班列货运量的大幅增长。

《金融时报》:制造商转向中国“钢铁驼队”《金融时报》:制造商转向中国“钢铁驼队”

  前不久,中国台湾地区长荣海运集团运营的集装箱货轮“长赐号”(Ever Given)从中国深圳盐田港驶往荷兰鹿特丹港,在经过苏伊士运河时发生事故,横向卡在运河中导致航道被堵。经过数天的疏浚和挖掘,苏伊士运河终于在3月29日通航。

  这场“堵车”危机削弱了全球供应链,迫使至少400艘船只原地等待或被迫改道,也给各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运河方面每天会损失1400万美元左右,亚欧之间的货物运输损失达到每天近百亿美元。

  由此,国际海运通道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正在此时,《金融时报》注意到中欧陆路运输系统的优势。

“长赐号”横向卡在苏伊士运河航拍图,图自塔斯社“长赐号”横向卡在苏伊士运河航拍图,图自塔斯社

  3月28日,《金融时报》在题为《中国正采用铁路将货物运输到欧洲》一文中,将中欧班列称作来自中国的“钢铁驼队”(steel camels)。

  文章称,中国率先在新冠疫情中复苏,而处于疫情封锁中的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在2020年下半年主导了全球贸易。

  但因为海路运输的集装箱短缺、高成本和延误问题,中国制造商正逐步放弃海运。对于他们来说,通过俄罗斯和中亚的陆路出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

  义乌一家健身器材公司的销售人员方女士(Nina Fang)说,她的生意通常是通过海运出口的,但从去年年中开始,海运价格就开始“飞涨”,交通时间也翻了一番,于是她选择铁路了。

  除了运输效率外,来自欧洲国家订单的增加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货运路线的增加,同样推动了中欧班列货运量的大幅增长。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商品贸易伙伴,欧洲国家从中国的进口总额增长6%,至3840亿欧元(合人民币2.95万亿元)。

  彭博社首席经济学家奥里克曾表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速度和规模不限于地区,而是试图在经济上“出口自己的生产能力,并为本国企业创造新的市场和利润”。因为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建筑公司,有巨大的生产钢铁和水泥的能力。

  《金融时报》援引数据称,在2021年前两月,从中国开往欧洲的货运列车超过2000列,是一年前同一时间的两倍。上海代理商王女士(Fiona Wang)表示:“尽管中欧班列不断增加运力,但仍然不够。”

  另据乌鲁木齐海关数据,在2021年前两月,乌鲁木齐集结中心进出境中欧班列76列,货运量7.91万吨,均增长约280%;中新网25日报道称,今年以来义乌中欧班列开行已满300列,累计运送货物25058标箱,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373.9%。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也促使一些企业考虑转向中欧班列。

  据央视新闻29日报道,受苏伊士运河“堵车”事故,国内一些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近日收到关于中欧班列的咨询,较之前多了一倍。虽然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比海运高出50%,但与空运相比还是要低很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中夫

苏伊士运河 海运 金融时报
相关专题: 苏伊士运河堵塞专题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02 英利汽车 601279 --
  • 04-01 新风光 688663 14.48
  • 04-01 格林精密 300968 6.87
  • 03-31 晓鸣股份 300967 4.54
  • 03-31 诺禾致源 688315 12.7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