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VS平安:真实差距与想象空间

招行VS平安:真实差距与想象空间
2021年03月31日 08:1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 新金融琅琊榜   

  作者:董云峰

  虽然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与招行的差距还很明显,却已经享受到与后者旗鼓相当的市盈率。在零售金融这个赛道上,除去招行,似乎也没有比平安更值得期待的了。

  今天来说说银行业的两大网红。

  招行与平安银行,一个零售之王,一个零售新王,二者近年来蒸蒸日上,也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本文试图通过核心业务指标对比,阐释两家银行的真实差距。

  整体上,现阶段平安银行与招行在实力上的差距,基本反映了二者在市值上的差距。但从一些体现发展质量的业务指标来看,差距会显得更突出。

  这背后,体现了投资者对零售金融的看好,以及对平安银行想象空间的认可。

  基于财报,新金融琅琊榜制作了这张核心业务指标对比图,可谓一目了然。

  接下来,我们简单展开谈几个要点。

  01

  招行的总资产不到平安银行的2倍,但净利润是后者的3倍,总资产收益率接近2倍。

  更深层次的是,招行有着更低的负债成本、更低的资产风险以及更强的盈利能力,发展质量冠绝全行业。

  这就是为什么招行的总资产不过农行的1/3,市值却力压了农行,仅次于工行和建行,也将其他所有股份行远远甩开。贵有贵的道理。

  目前平安银行处于快速上升期,虽然零售业务距离招行还很远,却已经享受到与招行旗鼓相当的市盈率。毕竟,在零售金融这个赛道上,除去招行,似乎也没有比平安更值得期待的了。

  银行业太缺乏亮点/故事了。

  02

  两家银行的净利差相差无几,均为行业优秀水平,但内里差别不小。

  平安银行是以更高的存款成本加上更高的贷款利率——风险成本实现的,而招行则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匹配更低利率的贷款。

  换句话说,招行的客群更优质,业务表现更稳定;平安的客群更下沉,相对弹性更大。

  这缘于招行拥有极高比例的零售活期存款——总量比平安银行多了1万亿,其零售存款整体成本比平安银行低了1倍,也就可以从容地将重心放在更优质的客群身上。而较高的存款成本决定了平安银行必须追逐较高收益的资产。

  因此,拓展活期存款、压降负债成本正是平安银行现阶段的重中之重。唯有将存款成本降下来,才能更多地将贷款投向房贷和抵押贷等低风险资产,从根本上夯实零售业务的基础。

  个人房贷才是零售业务的基本盘。诸如建行个人贷款余额7.23万亿,其中个人房贷5.83万亿,不良率0.19%;工行个人贷款余额7.12万亿,其中个人房贷5.73万亿,不良率0.28%。

  这也是平安银行去年正在做的事情:2020年末,其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例由年初30.3%上升至 32.9%,业务结构及客群结构持续优化。

  高成本与高风险,不是长久之道。

  03

  招行将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重心放在了财富管理。

  翻看最近几年的招行财报,你会发现几乎无懈可击。某种意义上来说,招行已经做到了极致,每一项指标基本都是行业里最优秀的。

  当前,银行业在资产规模上的竞争已经意义不大,也不存在超常规扩张的可能性。招行成不了四大行那样的巨无霸,但通过发展质量的优势,做到了与四大行比肩的市值。

  周期是金融业最大的敌人,而轻资本就是抵御周期波动的最佳武器。作为中国最“轻”的银行,招行打算让自己变得更“轻”,继续做大财富管理业务势在必行。去年,招行的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高达285.24亿元。

  用招行行长田惠宇的话说:大财富管理是我们穿过未来的迷雾所能看到的、离3.0模式最贴近的方向,是“轻型银行”纵深推进的高级型态,也是在低利率时代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

  如果招行能够将财富管理业务再提升一个台阶,市值超越工行,甚至是登顶全球银行市值榜首,都将不再遥远。

  最大的不确定性,不在于银行业,而是腾讯和蚂蚁们。这一点,招行在多年前就意识到了。

  招行在探索的是银行业的极限。

  04

  招行很完美,但平安银行成长快。

  这种成长性是迷人的。翻看平安银行历年的财报,你会发现,这家银行在过去四五年里脱胎换骨,从股份行靠后位置,冲到了前排。

  诸如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从很多指标来看,与招行的差距已经很近,而这不过是短短数年发力追赶的结果。

  在新金融琅琊榜看来,这种创造的能力、改变的能力,才是决定一家银行能够走多远的关键,也是平安银行真正的想象空间之所在。

  招行财报在阐述“投资价值及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提及了十点,排在前两位的是“成熟完善的战略管理”与“创新求变的企业文化”。

  我很欣赏田惠宇在2020财报中说的这番话:

  我们的自信和期望,根植于一代代招行人共同耕耘的文化土壤,焕发于“让员工做自己的主人”催生的创造活力,凝聚于“开放、融合、平视、包容”的价值共识,来自于“坚持做正确的事、不管它在不在 KPI里”的行动指南。

  不能同意更多。但,又有多少银行能做到呢。甚至,有些银行都不能这么说。

  在供给侧,没有新文化,何来新金融。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02 英利汽车 601279 --
  • 04-01 格林精密 300968 6.87
  • 04-01 新风光 688663 14.48
  • 03-31 晓鸣股份 300967 4.54
  • 03-31 诺禾致源 688315 12.7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