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徐家汇街道巡回审判点在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挂牌,并举行首次庭审。这场庭审举办的场所和内容都让旁听的社区居民感到惊讶:“打官司不是都要去法院的吗?怎么会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庭呢?”“楼上楼下的邻居为了外墙上的两个折叠晾衣架打官司,至于吗?”庭审结束后,居民们的疑惑有了解答。
原来,社区巡回审判正在上海各区试点,“家门口的法庭”,审理的正是类似这种看似鸡毛蒜皮,却往往困扰居民且长时间难以解决的邻里矛盾。开庭审理一起因为晾衣架引发的诉讼,不仅仅是解决这一桩涉及两户人家的邻里矛盾,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起到示范引领和法治教育作用,达到化解一批、教育一方、治理一域的深远意义。
无独有偶,浦东洋泾街道、闵行莘庄工业区、颛桥镇、奉贤奉城镇等都对社区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展开了巡回审判。这些案件的选择都很有社区矛盾特色,有的是上下相邻楼层漏水问题引发的矛盾,有的是在浦东滨江大道因为骑车健身发生碰撞事故产生理赔纠纷,有的则是典型的由宅基地确权、析产等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与在法院开庭审理的很多案件相比,这些事情本身都不大,涉及的原被告范围也不大,但关注的居民却不少,左邻右里都会来旁听,不仅是因为在家门口打官司“新鲜”“稀奇”,更是因为这些事情说不准有朝一日自己也会碰上。
庭审是最生动的法治课堂,案例是最鲜活的普法教材。
例如,在莘庄工业区巡回审判开庭审理的楼上楼下漏水纠纷,就是社区里的常见矛盾,特别是在管道老化、煤卫合用的老旧小区,尤其高发。如果邻里关系和谐、双方都讲道理,矛盾往往容易化解,但也有少数纠纷会因为双方诉求难以达成一致而始终无法解决。在静安就存在一起这样的矛盾,受到楼上邻居漏水影响的一名高龄老人向居委、物业、派出所多次寻求帮助,均无法促成楼上人家彻底维修管道,生活长期受到影响,十分无助。社区巡回审判的示范效应让老人及子女看到了解决的希望,特别是法官普法介绍的强制执行相关法律知识以及拒不执行者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让他们觉得这样的法治教育生动形象还很实用,对于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面临的烦恼特别管用,“看一沓法律书,不如看一次庭审”。
其实,社区巡回审判不是新鲜事物。早在西周时期,召公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听讼决狱,为民解忧,就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巡回审判,留下了“甘棠遗爱”的优秀传统司法文化。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始探索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将审判与调解相结合,采用座谈式而非坐堂式审判,也是巡回审判的早期尝试。
上海在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上有着很好的工作基础。市高院、市委社会工作部今年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试点的工作方案》,也是意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推动、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基层协同诉源治理的工作格局。
自治是基层治理的基础,法治是基层治理的保障。坚持以法治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自治和法治相结合,可以形成强大的基层治理合力,也是对“枫桥经验”的坚持和发展。巡回审判进社区,将成为基层治理中的一道新“枫”景。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